圖:大批善信趁冬至到元朗大樹下天后古廟還神,在壇斗燒香拜祭,然後攜帶元寶、金銀衣紙到廟前化寶爐燒掉
【大公報訊】記者伍軒沛報道:昨日是冬至,新界圍村居民按照習俗紛紛「還神」,在元朗大樹下的天后古廟,香火鼎盛。有趣的是,不同家鄉的善信帶來的祭品各有不同,廣東大部分地區喜歡用鯪魚代表年年有餘,雞「縮頸縮腳」代表贖罪,潮州則喜用烏頭燜蒜,代表有錢算和有錢勸(儲蓄),燉鴨代表富甲天下,可謂一處鄉村一處情。
所謂「冬大過年」,原來殷周時期冬至前一天為歲終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因為冬至一到,新年就緊接而來。商朝後,冬至曾設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漢朝開始定為節日「冬節」。流傳至今,傳統鄉村居民對冬至的禮俗與過年無異。
晚餐必備湯圓 寓意團圓
昨日在元朗大樹下天后古廟,趁冬至到來「還神」的善信絡繹不絕,有一家大細到廟前的壇斗燒香拜祭,然後攜帶元寶、金銀衣紙到廟前化寶爐燒掉。
在附近圍村居住的許先生與妻子同來「還神」,他說年年都是過年前祈福,通常冬至還神,象徵「有借有還」。他稱不同地方拜祭風俗不同,對祭品含義的理解也不同,南方冬至大多用禽、魚、豬,但不同地區食材有分別,港深廣一帶喜用鯪魚、雞和豬肉,鯪魚代表年年有餘,雞縮頸縮腳代表贖罪;潮州喜用烏頭魚燜蒜,一來因產量多,而且蒜諧音「算」,取其意頭「有錢算」和「有錢勸」(儲蓄),雞就改為燉鴨,象徵富甲天下,加上豬肉或燒肉,代表大魚大肉。
至於圍村人的冬至晚餐,他說除了寓意團圓的湯圓,還有寓意萬子千孫的慈姑、諧音發財就手的髮菜豬手等,一家人圍着滿桌餸菜,氣氛濃郁。他慨嘆現代越來越少人注重傳統節日,一切從簡求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