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華北地區降雨帶北移現象引發廣泛關注。尹稚從專業角度分析了這一現象對「十五五」區域規劃的影響。他指出,雨線北移是否成中長期趨勢仍需科學驗證,但對北方的影響已顯現,需從三方面調整。
一是農業與建築適應。對農業而言,北方雨量增加利於農作物生長,歷史上中國盛世多處於北方多雨的溫暖周期。但傳統生土建築經不起雨水浸泡,需調整建造模式。
二是社會治理與基礎設施升級。北方過去更擅長抗旱,現在需適應抗洪防汛,城市防洪排澇標準需根據極端氣候重新修訂。比如以往社區排水、城市排水等問題,現在可能升級為流域問題,如京津冀需從海河流域層面解決。
三是地下空間安全。北方長期乾旱地區的地下工程防水、防滲標準是按歷史數據設定的,如今地下水位抬升、水壓變化,可能引發滲漏隱患,需通過工程與水資源管理措施重新平衡。
區域協調邁向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尹稚展望,隨着「十五五」規劃實施,中國區域發展格局將更趨優化: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優勢地區將繼續作為經濟增長極發揮引領作用;成渝雙城經濟圈則有望通過提升能級,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極」;而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也將依託各自比較優勢,在統一大市場中找到特色化發展路徑。
「城市發展動能正面臨新挑戰,創新驅動與消費拉動的經濟社會轉型仍然任重道遠。」尹稚總結道,「但通過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深化,中國有望實現從『不均衡走向均衡』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