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書海漫遊/長篇新作《青雲梯》講述滇南鐵路百年變遷 范穩:想成為探尋者尋找過去的「老火車」

時間:2025-11-24 05:01:33來源:大公报

  左圖:作家范穩在《青雲梯》新書發布會上。\十月文藝出版社供圖;中圖:個碧石鐵路雞個段寸軌路基。\圖片:昆明鐵路公眾號;右上圖:個碧石鐵路鐵路公司舊址。\圖片:昆明鐵路公眾號;右下圖:范穩在高鐵隧道深處採訪打隧道的一線工人。\受訪者供圖

  以雲南高原百年鐵路發展史為背景,聚焦滇南豪門大族的興衰浮沉,作家范穩的長篇新作《青雲梯》日前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與雲南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做田野調查時,范穩曾經過「個碧石鐵路」的一段老路基。這條中國首個由民間資本自主籌資修建的鐵路石砌橋樑,修建後過百年仍完好無損。「支撐這條鐵路的不是雄厚的資本、繁忙的商旅,而是悠久的華夏文明在面對新挑戰時,那種知恥而後勇、敢為天下先的家國情懷。」\大公報記者 張帥

  書名「青雲梯」,出自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腳着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范穩解釋,在雲南修鐵路,隨着海拔的不斷升高,具象上就像架起一座雲梯,而修鐵路的人不斷探索、追尋現代化的生活,亦是胸懷青雲之志,蘊含着健康向上的精神氣質。

  用文學手段將歷史形象化

  故事開篇於上世紀初,在西南邊陲,滇越鐵路的開通給雲南帶來了蒸汽機技術。以吳廉膺、陳雲鶴為代表的滇南人民自強不息,開始了修建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的艱難歷程。在雲南自主修鐵路時,中國當時許多地方還不知道火車為何物。

  「一條百年鐵路的歷史和一個百年家族的秘密,正可構成一部長篇小說的基礎。當我沿着那條廢棄了(的)老鐵路做調查時,那些長滿荒草的路基,那些布滿歲月痕跡的老車站,還有一個大家族在一百年多的時間裏風流雲散的人生際遇,都讓我浮想聯翩。」范穩稱,作家的責任就是用文學手段將這些歷史故事形象化、生動化。

  在《青雲梯》中,范穩挖掘滇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民族風情等諸多維度,憑藉對歷史的熟稔與洞察,將晚清雲南七府礦權之爭、滇越鐵路通車、辛亥臨安起義、朱家花園兩次被抄、鐵路工人罷工、個舊礦工暴動、中老鐵路修建等重要歷史事件都鮮活地呈現了出來。

  把握虛實 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真實的歷史事件和濃郁的地域特色文化,強化了《青雲梯》文本的歷史真實性和地域真實性。作品中的吳家花園,原型是雲南建水縣具有百年歷史的朱家花園,花園的主人朱朝瑛,也正是「個碧石鐵路」的主要倡修者之一,而為鐵路事業鞠躬盡瘁的陳雲鶴、辛亥功臣吳傳棟等也都有現實原型,虛實結合,豐滿了人物形象。

  問及寫作時如何把握虛與實,范穩指出,小說是虛構的藝術,但應該是在尊重歷史和地域文化的基礎上,比如書中寫到的「個碧石鐵路」,這是歷史真實,至於如何修建,其間遇到哪些困難,則需要在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去想像,豐富完善。虛構是一種能力,在一部作品中可大可小,可多可少,跟作家的創作經驗和素材的豐富程度有關。有些人物命運在時代風雲中本身就極具傳奇色彩,作家幾乎不用費多少腦子便可寫出一段動人心魄的人生命運,有些人物則需要「雜取種種」,做典型化處理。

  「大事不虛,小事不拘。不論是反映人物命運還是歷史事件,都要符合歷史邏輯。歷史造就了時代,時代造就了人物命運,這是應該遵循的。」范穩強調。

  踏遍「青山」覓尋文學寶藏

  成為作家之前,范穩曾從事過地質工作,跟隨地質隊爬大山、上鑽井、下坑道,幾乎知道一座礦山從普查、詳查、勘探到開掘的全過程。在他看來,挖掘文學的富礦,和地質找礦差不多,「不踏遍青山,閱盡人間百態,很難找到文學寶藏」。

  「多年來我在雲南的大地上『到處亂跑』,我崇尚文化發現式的寫作。」他說,慶幸的是,雲南是個民族文化資源大省,就像它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自然資源一樣,睜大眼睛去做文化發現,不愁找不到絕佳的小說題材。他也相信,遊遍民族文化百花園、飽嘗各民族「百家飯」,能讓自己對民族與文化,地域和歷史,族群及其淵源,有發現新大陸般的喜悅和收穫。

  作家簡介:

  范穩,雲南省作協主席,曾發表「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憫大地》《大地雅歌》)、《吾血吾土》《重慶之眼》等文學作品。多部作品被翻譯成英、法、德、意、日等多國語言出版發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