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全運揭秘/能飛能舞 鰲魚身上處處是科技

時間:2025-11-13 05:02:48來源:大公报

  圖:巨型「鰲魚」從場外「飛」入十五運會開幕式舞台,驚艷全場。\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大魚海棠」照進大灣區!第十五屆全運會開幕式文藝展演上,一尊長近30米的巨型「鰲魚」從場外緩緩「飛」入舞台中央,宛如傳說中的神獸降臨人間,成為當晚「名場面」之一。這隻巧妙融合傳統嶺南文化與賽博朋克風格的「鰲魚」,全身都充滿高科技,開幕式團隊耗時8個月才最終實現傳統鰲魚燈的造型與現代機械技術的結合,被網友盛讚為「賽博嶺南美學之作」。這一極具震撼效果的「鰲」游天海畫面,是設計師通過多分段造型氣囊+仿生科技,並借助氦氣和人力牽引實現的。\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鰲魚在傳說中是「鯉躍龍門」化龍之前的過渡形態。《山海經》中,鰲魚是「背負蓬萊仙山」的神物,象徵着穩固與祥瑞;而在粵港澳地區的民俗文化裏,鰲魚更蘊含着「獨佔鰲頭」「如魚得水」等吉祥寓意。據介紹,這是首次在大型體育賽事開幕式中,用上「鰲魚」這一文化符號。

  氣囊結構 鰲魚靈動飄逸

  開幕式美術總設計尚天寶,是這個「鰲」游天海「名場面」的主要締造者。全運會開幕式團隊更是耗時8個月,走訪粵港澳12個非遺工坊,才最終實現傳統鰲魚燈的造型與現代機械技術的結合。「將傳統花燈與大型空飄技術結合,利用多分段造型氣囊、仿生科技,展示魚躍天海的飄逸狀態,借助氦氣空飄的隨機性,以顛覆性手段重新定義了飛行藝術裝置的邊界。」尚天寶天馬行空的創意,對「鰲魚」這一嶺南傳統民俗文化符號進行創新演繹,賦予其更鮮明的現代藝術表現力。

  這條大「鰲魚」是由氣球做成的,其內部由多個氣囊構成。這些氣囊分布在魚頭、魚身、魚鰭和魚尾處,氣囊之間留出活動空間,仿生分段結構使它更能靈活「游動」。為更生動地呈現「鰲魚遨遊天海」的效果,鰲魚設計中還大量使用了輕薄的軟紗,以呈現「魚游天海」靈動飄逸的效果。

  綠色環保 魚身材料可回收

  「裏面灌注的是氦氣和空氣,但比例需要非常科學。浮力太大,會把牽線的人拉走;浮力太小,又不能實現空中懸浮的效果。」開幕式總製作人王銳祥介紹說。為了完成好這一段表演,主創團隊經過多次試驗,才確定了如何調配氣球中氦氣的比例,確保鰲魚能夠長時間停留於半空中,不會掉落、也不會飛走。

  無論觀眾是親臨現場沉浸式觀賞,還是通過電視直播遠程收看,都只能看到巨型「鰲魚」在舞台上空輕盈懸浮、靈動游動的唯美畫面,完全感受不到傳統大型表演道具常見的「笨重僵硬」感。技術團隊研發了隱形軌道系統,軌道隱藏在場地下方的水體中,肉眼完全無法察覺。同時,鰲魚的身體由128塊可獨立控制的鱗片組成,每塊鱗片都裝有LED燈珠和傳感器,能根據音樂節奏和現場氛圍變換顏色與角度。當鰲魚「飛出」水面時,鱗片反射着燈光,看起來就像真的在發光一樣。為了契合十五運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辦賽理念,鰲魚的身體製作採用了可回收的環保材料,演出結束後可拆解再利用。

  傳統中式美學在科技賦能下煥發新生,既彰顯了文化底蘊,又傳遞出鮮活的時代氣息,也因此引發了廣大民眾的共鳴與認同。網友們不吝盛讚,直呼「這才是東方浪漫的具象化!」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