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觀眾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的2025年中國品牌商品(中東歐)展上與中國商品拍照。右圖:10月16日,外國採購商在第138屆廣交會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展台觀看手術機器人產品。\新華社
國家統計局20日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015036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5.2%。經濟運行持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發展態勢。其中,高新技術領域、消費增速以及進出口數據表現格外亮眼。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超前布局,規模以上數字產品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新動能澎湃。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用「三個沒有改變」評價前三季度數據:中國經濟平穩運行的主基調沒有改變;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的態勢沒有改變;經濟韌性強潛能大的基本特性沒有改變。
「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彰顯大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國家統計局發言人指出,放眼全球,中國始終是全球經濟增長最穩定、最可靠的動力源。\大公報記者 朱燁
國家統計局發言人提到,從經濟增長看,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別加快0.2、0.4個百分點;經濟增量達到39679億元,同比多增1368億元。從國際收支看,外貿展現強大韌性,貨物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增速逐季回升。主要實物量指標也保持穩定增長,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同比增長1.6%,貨物周轉量、旅客周轉量分別增長4.8%、4.4%。
中國經濟保持穩中有進態勢
發言人指出,今年以來,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國內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推動經濟穩定運行面臨不少困難挑戰。在此情況下,中國實現了5.2%的經濟增長,經濟運行保持穩中有進態勢,充分展現了中國經濟在不穩定不確定環境下應變破局能力和抗壓耐壓強大韌性。
談及「十四五」時期取得的主要成就,發言人指出,「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在複雜環境中應變克難、穩健前行,取得了總量躍升、增量可觀、質量提升的矚目成就。GDP年均實際增長5.5%,遠高於同期世界3.9%的年均增速。人均GDP從2020年的10632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13445美元,穩居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前列。此外,研發投入屢創新高,2024年研發投入強度達2.69%,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2025年中國創新指數首次躋身全球前十,比2020年上升4位,位列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首位。
專家:豐富政策工具箱 發展添底氣
在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的背景下,中國持續釋放出多個政策。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周密表示,這些政策集中在三個維度,一是聚焦經濟增長的穩定性;二是深化創新驅動;三是推進國際協同不斷深化。
周密強調,政策的核心並非調整「蛋糕分配」模式,而是通過強化與傳統貿易夥伴的合作聯繫、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發展等方式,為市場主體營造有效、可靠的發展環境,從根本上實現「蛋糕做大」。
「中國擁有豐富的政策工具箱,在此基礎上,中國持續加大創新資源投入力度,同時積極鼓勵各類創新合作,以開放姿態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創造新增量。」周密說,在國際上,通過提出全球治理倡議、積極推進雙邊與多邊貿易協定談判等舉措,中國切實加強了與全球貿易夥伴的協同聯動,「這些政策都為中國經濟穩中有進增添了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