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新聞熱話/「蛟龍」號創歷史 北極深潛收穫豐

時間:2025-10-05 05:02:17來源:大公报

  圖:在「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破冰保障下,「深海一號」船搭載「蛟龍」號實現我國首次載人深潛北極冰區下潛,完成10餘次載人深潛,並首次實現載人潛水器和無人遙控潛水器協同作業,共獲得海鞘、海葵、蛇尾、鈎蝦、海蜘蛛等12大類183件生物樣品。\新華社

  前不久,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5次北冰洋科學考察任務圓滿完成。此次考察由「雪龍2」號、「極地」號、「深海一號」和「探索三號」四船共同實施,是我國歷來規模最大北冰洋科考。

  在「雪龍2」號船保障支持下,「深海一號」船搭載「蛟龍」號實現我國首次載人深潛北極冰區下潛,完成10餘次載人深潛,並首次實現雙潛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和ROV(無人遙控潛水器)在北極海域水下協同作業:後者變身「超級助手」,拍攝「蛟龍」號在海底取樣視頻,並協助收集樣本。科考另一突破是用上「AI識別+環境DNA檢測」創新調查模式。此次考察「蛟龍」號大豐收,獲得海鞘、海葵、蛇尾、鈎蝦、海蜘蛛等12大類183件生物樣品。

  【大公報訊】綜合央視新聞、新華社報道:高緯度調查,抵近取樣本。這次北冰洋科考航次最北到達北緯77.5°,填補我國在高緯度海域精細綜合調查的空白。載人潛水器能在常規設備難以到達的極端複雜地理區域,開展抵近觀測和精準取樣工作。考察中還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時間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觀測系統,獲取多要素、多層次、多時空尺度的冰邊緣區調查數據。

  無人潛水器拍攝「蛟龍」號水底採樣

  四船合璧,締造首次。中國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由「深海一號」攜「蛟龍」號,於2025年7月15日從青島起航,9月8日返回青島。8月上旬,「雪龍2」號與「深海一號」船在北冰洋相遇會合。在「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破冰保障下,本航段在北極海域進行「蛟龍」號載人深潛、ROV調查和CTD(溫鹽深剖面儀)採水等作業。據了解,在日前進行的中國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中,「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實現中國首次北極冰區載人深潛,並在北極海域成功完成了10餘次載人深潛。

  「蛟龍」號北極首潛主駕駛傅文韜說,「因為『蛟龍』號作為載人潛水器,在水下從來都是單點作業,我們這次就拓展了它的作業能力。我們嘗試了『蛟龍』號和無人遙控潛水器共同作業,這就要解決包括通信、定位等多方面的問題,然後再考慮下一步聯合作業的問題。」

  8月14日,「蛟龍」號與無人潛水器完成首次攜手下潛,對水下精準定位和通信功能進行測試,對雙潛水器水下作業模式進行驗證。8月15日完成的第二個潛次,開展雙潛器水下聯合作業,使用無人潛水器拍攝了「蛟龍」號在海底進行水下生物、沉積物取樣的視頻;「蛟龍」號向無人潛水器轉交了岩石、作業標記物等物品;雙潛水器還互相拍攝了彼此深海視頻影像。

  創新「AI識別+環境DNA檢測」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深海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李德威表示,「無人+載人」雙潛器協同作業,彌補載人潛水器在水下大規模取樣的能力不足。同時,人類創造性和機器精準性深度融合,是未來深海技術開發和勘探的必然趨勢。

  是次考察還有另一項新的探索,就是科學家們在海底用上「AI識別+環境DNA檢測」的創新調查模式。簡單來說,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團隊此前收集的上萬張深海生物圖像,為AI生物識別提供技術支持。同時,為了確定AI識別準確性,還疊加環境DNA檢測。本航次在極區的調查中,通過AI識別技術發現,調查海域底棲生物密度、生物多樣性、個體體形在幾十公里至上百公里空間範圍內呈顯著差異。在北太平洋進行調查時,發現皇帝海山鏈具有64個底棲生物類群,與西太平洋麥哲倫海山生物類群相似性為85%,表明太平洋海山底棲生物之間可能具有連通性。

  載人深潛取樣,更勝拖網抓獲。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員李夢娜表示,此次載人深潛獲取的生物樣品,相較於傳統的底棲拖網等被動採樣方式,質量更佳和完整度更高,有利於後續形態鑒定和科學研究。此次考察「蛟龍」號獲得海鞘、海葵、蛇尾、鈎蝦、海蜘蛛等12大類183件生物樣品。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