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城市地圖/深度探索半山區散步路線 香港醫學博物館探秘

時間:2025-10-05 05:01:22來源:大公报

  圖:深度探索半山區散步路線 香港醫學博物館探秘

  中環到上環的大街小巷,總是熱熱鬧鬧。皇后大道上摩肩接踵,半山扶梯上往往能看到結伴出遊的旅客。如今,不少古蹟和博物館都提供精美的印章,令市民和遊客可以邊玩邊打卡。今次,記者將以中環街市為起點,沿着半山扶梯走到盡頭,前往香港醫學博物館,並深度探索半山區的散步路線。\大公報記者 顏 琨

  從中環街市搭乘半山扶梯,沿途經過大館及網紅蛋撻店Bake House後,扶梯上的遊客越來越少,天橋下的街道越來越安靜。這裏環境清幽,在林蔭道上行走,可以看到學校、住宅、教堂等建築。

  沿着堅道往前走,可以前往不少打卡點,如孫中山紀念館、香港新聞博覽館和香港醫學博物館。香港醫學博物館被各種各樣的樹木、藥草所包圍,只見一片綠意中紅色磚房靜靜矗立。哪怕是平日,也能看到帶着小朋友的家長以及結伴前來參觀的學生。

  多展館探秘醫學歷史

  香港醫學博物館是一棟法定古蹟建築,此建築曾是細菌學檢驗所。當年,為了應對鼠疫爆發,細菌學檢驗所就此成立,並於1906年啟用,作為醫學研究的據點。這座建築不僅記錄了細菌學檢驗所的歷史,同時以紅磚外牆和華麗的希臘式柱子,保留了愛德華時代的建築風格。多年來,這座建築經歷多次改造,直到1996年正式成為香港醫學博物館來保存和推廣醫科學術歷史。

  走進香港醫學博物館,很容易會被售票處的可愛周邊所吸引。各種各樣的器官公仔掛件、零錢包,還有經常售罄的「Bring Your Own Brain」帆布包。在前台拿到可以打卡的手冊後就可以開始參觀博物館。博物館內有關於「人體結構」和「了解疾病」的常設展覽與「非典型肺炎」、「天花疫苗製造」以及「香港醫療發展與健康」等相關展覽。此外,位於二樓的舊實驗室和位於地下的草藥堂,分別展示了中西醫兩種截然不同的醫療體系。

  人的身體每時每刻在不間斷地運作,如同一台複雜而精妙的機器。「3D人體結構」展覽剖析了人體內部系統的結構和運作,讓觀眾可以探索人體的奧妙。常設展覽「了解疾病」則詳細介紹了傳染病的發生以及如何預防。

  其中,最令記者印象深刻的展品是有關2003年SARS疫病的口述歷史檔案。在這份「沙士口述歷史檔案」中,可以看到當時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及專家學者的回憶,也能看到學校校長、清潔工人、記者、當時的患者以及經歷隔離的市民對沙士的印象。

  重現監控鼠疫場景

  來到二樓,進入舊實驗室,可以先在門口的桌子上蓋章打卡,而後仔細參觀1906年的實驗室陳設。因為當時的細菌學檢驗所是香港第一所為公共衞生及醫學而建的實驗室,這裏的設施在當時非常先進,堪比同時期歐洲最好的實驗室。在這裏,可以看到當時的學生解剖老鼠以監控鼠疫,其他桌面可進行水質質檢和監察瘧疾的工作。

  來到地下展區,草藥堂陳列着中醫抓藥所需的材料,如不同動植物或礦物做成的中藥材,與可以切割、搗碎藥材的器具。在這裏可以完成另一份手冊的打卡,蓋上介紹針灸、拔罐和艾灸的印章。

  走到另一個房間,可以了解天花疫苗的製造。天花和牛痘有着密切的關聯,牛痘疫苗被用作預防天花的手段。展廳內展示了小牛接種牛痘的情景,需要將牛痘病毒接種到牛的肚皮,約兩星期後可收取疫苗。了解完牛痘疫苗的故事,可以尋找到展廳內的打卡位,蓋上小牛正在接種疫苗的印章。

  參觀完館內的展廳,不妨花點時間觀賞下草藥園中精心打理的藥草。午後的陽光穿過樹蔭,俯下身去,可以聞到一絲清香。園內除了可用於中藥的藥用植物,還有西醫們會使用的蘆薈。走出香港醫學博物館,可以深度探索中上環的社區。沿着荷李活道看看古董街、文武廟,看看老社區迸發出的新活力。

  漫步堅道

  堅道是1840年代已經開拓的道路,如今是香港西半山的一條主要道路。這裏東面連接上亞厘畢道、亞畢諾道及己連拿利交界香港動植物公園,西面則連接般咸道、醫院道及西摩道交界合一堂,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亦途經堅道,走在這條道路上亦能打卡多個景點。

  香港動植物公園

  香港動植物公園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公園,地處太平山的北面山坡,最高處海拔100公尺,而最低處則為海拔62公尺。整個公園被花園道、羅便臣道、己連拿利及上亞厘畢道環繞。其中雅賓利道更把公園分為東西兩個獨立部分,依靠行人隧道連接兩部分,公園的東面部分稱為「舊公園」,設有兒童遊樂場、鳥舍、溫室及噴水池平台花園;西面部分是「新公園」,主要是哺乳類及爬行類動物的居所。

  堅巷花園

  堅巷花園位於上環半山堅道,早於1990年已經建成。公園主要以紅白色調作設計,彷彿來到巨型積木樂園,富有童真之感。公園內以天橋樓梯通往不同的遊樂設施,充滿玩味風格之餘,令公園有如童話中的城堡。公園最有趣的地方,便是扭計骰造型的公廁。正方體紅白色格仔的設計,遠看完全看不出是一間廁所。貫穿公園內的「紅白間條格格牆」亦是不錯的打卡位。

  香港新聞博覽館

  香港新聞博覽館位於香港島中環必列者士街2號,鄰近永利街,前身是1953年興建的必列啫士街街市。新聞博覽館在2018年12月5日開幕,設有專題展覽區,介紹香港開埠以來新聞行業的發展過程,並透過新聞片段,展示香港百多年來在政治、經濟及社會的變化,展示資訊自由流通是香港成功發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的前身為何甘棠的住宅甘棠第。甘棠第樓高4層,屬愛德華時代的古典建築風格。一、二樓設有弧形露台,以古羅馬愛奧尼克式巨柱承托。外部色彩斑斕的玻璃窗、陽台牆身的瓷磚,以及室內的柚木樓梯均保存良好。孫中山紀念館目前暫時關閉,以優化常設展廳的設計及展示內容,預計於今年下半年重新開放。

  踏上醫學史蹟徑 了解香港醫療故事

  上環太平山區樓房林立,給人寧靜閒逸的感覺。而在十九世紀末,香港爆發鼠疫期間,這裏曾是災情最嚴重的地方。此後,這裏出現了一系列與醫療服務相關的建築。

  隨着天氣轉涼,由於天氣炎熱暫停的「太平山醫學史蹟徑」公眾導賞團也於秋季重新開始。導賞員將帶領觀眾從香港醫學博物館出發,漫遊太平山區及西營盤的大街小巷,介紹與香港醫療發展的景點及背後故事。

  基本資訊

  時間:詳細時間可查詢官網

  https://www.hkmms.org.hk/zh/home-zh/

  集合地點:香港醫學博物館

  費用:

  選擇1 太平山段(即第1站至第8站)每位100元

  選擇2 太平山段及西營盤段(即第1站至第14站)每位150元

  (費用包含即日博物館入場券及史蹟徑地圖)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