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加油型轟-6N遠程戰略轟炸機在2019年國慶閱兵首次亮相。下圖:本次九三大閱兵,驚雷-1空射彈道導彈作為戰略打擊群核導彈第一方隊的領頭羊率先出場。\新華社
在早前的九三大閱兵之中,驚雷-1空射彈道導彈首次亮相,這是中國第一款空基核彈,與陸基的「東風」、海基潛射的「巨浪」,共同構成了中國三位一體的核威懾核打擊體系。
驚雷-1可由轟-6N「雷神」戰略轟炸機掛載,導彈射程與加油型轟炸機航程疊加,實現比肩洲際導彈的上萬公里遠程打擊。在核反擊體系中,驚雷-1可以在第一波次攻擊敵方前沿中段反導陣地,為東風-5C、東風-61等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的核打擊,開闢通道。\馬浩亮(文)
本次九三大閱兵,驚雷-1空射彈道導彈作為戰略打擊群核導彈第一方隊的領頭羊率先出場,標誌着中國有了可靠的空基核打擊手段。中國與美俄並列為目前全球僅有的3個擁有陸海空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的國家。
三位一體核打擊 震懾躍升
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是指同時擁有陸基、海基、空基戰略核打擊能力,分別依託陸基的固定發射井發射、公路鐵路機動發射,海基的戰略核潛艇發射,以及空基的戰略轟炸機發射核導彈。三位一體核力量的重要性在於,單一的核導彈發射方式容易因為遭受突襲而癱瘓,導致喪失核反擊能力,而三位一體多種發射方式互補配合,可極大提升核打擊體系的生存能力,並且豐富打擊手段,提高威懾和打擊效能。
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時,中國自主設計研製的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和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首次亮相,震撼世界,向全世界宣告中國擁有了陸基、海基核打擊能力。但此後的40年間,空基核打擊手段卻長期缺位。驚雷-1空射彈道導彈,補足了三位一體核力量的短板。「東風」、「巨浪」、「驚雷」,分別隸屬於火箭軍、海軍、空軍掌握,共同撐起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尊嚴的戰略王牌。
在官方的解說詞中,將驚雷-1定義為「空基遠程導彈」。解放軍對於導彈分類有明確的劃分。射程區間在5000至8000公里的為遠程導彈,超過8000公里的是洲際導彈。因此,驚雷-1最小射程亦達5000公里。而驚雷-1以轟-6N「雷神」加油型戰略轟炸機為發射平台,後者作戰半徑約4000公里,經過加受油可進一步延長滯空時間和航程。因此,「雷神」加「驚雷」的組合,完全具備洲際打擊能力。
防區外投放 高速機動縱深打擊
驚雷-1採用兩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雙錐體構型,頭部後方有4個三角形的控制面,表明彈頭和彈體分離之後具備末端機動能力。由轟-6N在防區外投放,高速機動,縱深打擊高價值戰略目標。
更為重要的是,此前其他國家的空基核力量,多數是以巡航導彈搭載核彈頭,比如美軍的AGM-86B、俄軍的Kh-55、法軍的ASMP-A。而驚雷-1則是一款彈道導彈,其射程、速度、載彈量,都遠非巡航導彈可比。因此,雖然轟-6N作為發射平台,其航程較之美軍、俄軍的大型戰略轟炸機稍遜一籌,但驚雷-1的射程彌補了這一點。
在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中,陸基核導彈威力最大;海基潛射核導彈隨同核潛艇長期潛伏游弋深海大洋,隱蔽性最高;空基核導彈相對而言威力和射程小,但其靈活性和機動性最好。借助轟炸機自身的初始高度和速度,空基核導彈在萬米高空發射,能夠以較小的彈體攜帶較大的彈頭,大範圍機動,突施冷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