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就下階段中美關係穩定發展作出戰略指引。這是雙方時隔3個多月再度交流。
變化背後有何意味?
對比前次通話,此次通話有幾處變化引人注目,包括中方通報中通話無「應約」二字前綴、雙方均對通話作出積極評價、通話時長有所加長。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表示,這次通話仍由美方主動發起,但中方照顧到美方對相關表述的敏感性,故未用「應約」二字,再結合這次通話時間長、基調積極等特點,說明雙方都有意願進一步穩定兩國關係。
釋放哪些重要信號?
•中美關係層面,標誌着自特朗普1月上台以來兩國關係經過「不打不相識」「打打談談」兩個階段後,正在進入「建立相互理解」的第三階段。
•務實合作層面,此次通話確認了馬德里會談成果,為後續經貿談判定調。
•元首外交層面,圍繞兩國領導人會晤、互訪,中美接下來預計將達成一系列積極成果。外界認為,此次通話為中美元首會晤奠定基礎。
•兩國交流層面,此次通話將進一步促進雙方在外交、安全、執法等領域開展互動。
通話內容有何亮點?
首先,兩國領導人就九三閱兵話題進行互動。
吳心伯說,中國領導人特意提及中美在二戰中的合作以及邀請飛虎隊成員遺屬觀看九三閱兵,意在回應此前特朗普抱怨中國閱兵式未體現美國對二戰的貢獻,同時也是在今年8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上,強調中美昔日並肩作戰的友誼對當下中美關係發展具有重要啟示。
其次,雙方直面問題,體現交流「坦誠深入」。
下階段關係如何走?
在吳心伯看來,應該在「大趨勢與小周期」的框架下辯證看待中美關係:
一方面,面對中國崛起,為了維護自身優勢地位和霸權地位,美國仍會以競爭為名不斷對華遏制、打壓,這是大趨勢。
另一方面,在美方遏華壓華的長期趨勢下,中美關係仍會階段性出現緩和、改善的小周期。
資料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