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業界觀點/嚴控運輸溫度和店面加工 保障品質口感

時間:2025-09-15 05:02:31來源:大公报

  圖:有業界人士稱,「羅永浩吐槽西貝」凸顯預製菜從工廠到餐桌的系統性短板。圖為廚師在西貝門店的廚房工作。

  「羅永浩吐槽西貝事件也給預製菜行業提了一個醒,暴露了預製菜行業從生產到終端存在的系統性問題。」山東食安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濟南預製菜行業協會副會長楊立斌最近一直密切關注事件進展,在她看來,此次事件也反映出了預製菜在餐廳門店環節中的加工標準和服務標準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與西式快餐成熟的標準化體系相比,中餐標準化一直是行業致力突破的難點。

  楊立斌表示,「農業不加工,等於一場空。」楊立斌說,預製菜產業是農產品加工一種變革,也解決了中式餐飲連鎖標準化的痛點,確保了連鎖餐廳在不同門店,提供口味穩定、品質統一的菜餚。

  大廚在預製菜企業被前置化,與食品工程師相融合,菜品的配方、口味、火候都由大廚在工廠實現標準化工藝,再進行集中標準化生產。而且,預製菜加工模式和標準還一直在不斷的調整、提升。「為什麼在工廠測試美味的預製菜餚,到了終端會出現一定比例的味覺偏差?」楊立斌說,這是行業中經常探討到的一個問題。究其根源,除了生產環節,供應鏈運輸過程的溫控管理和終端門店的標準化加工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楊立斌講了她的一次親身經歷,此前,她曾跟隨300箱鴨子半成品從四川運往上海。鴨子產品從工廠急速冷凍到-18℃冷凍出廠,這一路中轉武漢,經歷周轉、拼裝、五次裝卸,失溫、復凍、再失溫、再復凍。「雖然是冷鏈運輸,但中間反覆失溫,這也讓預製菜的風味和口感大打折扣。」楊立斌說,物流運輸和終端門店的操作規範不統一也進一步加劇了品質的不穩定性,最終影響到了消費者的滿意度。

  在楊立斌看來,預製菜行業發展還必須突破兩大瓶頸:一是建立嚴格的溫控管理體系,確保運輸過程中溫度穩定;二是制定終端門店標準化加工作業流程,確保出品質量穩定。只有打通從工廠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才能真正實現預製菜的市場潛力,推動中餐標準化進程邁向新台階。\大公報記者丁春麗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