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一曲民族復興的前進凱歌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評論之一\龔之平

時間:2025-09-03 05:02:39來源:大公报

  奔騰的歷史江河,見證着一個不屈民族的奮起。

  125年前,北京紫禁城下,殘陽似血,八國聯軍的閱兵隊列耀武揚威穿行而過,中華民族在這樣的屈辱中走進20世紀。

  80年前,「密蘇里」號戰艦上,在中美蘇等九國的注視下,日本侵略者簽下了投降書,中華民族近代以來首次以戰勝者的姿態走向歷史的轉折點。

  今天,北京天安門廣場上,風和日麗,在全世界的注目下,鏗鏘步伐和滾滾鐵流,揭開了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式的大幕。從1900年的屈辱、1945年的勝利,再到如今的強盛,同樣的中國,已換了天地。

  「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示,揭示了偉大的真理,這一幕牢牢地刻在全世界熱愛和平人民的心裏,也讓世界更加清晰地看到,中華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屹立於世界舞台的中央。

  穿過歷史的煙雲,越過時代的坎坷,世人看到,今天的這場閱兵,既是一次實力和國力的全方位展示,是對抗戰先烈的深刻緬懷、對抗戰精神的薪火傳承,更是一次民族奮進未來的和平宣示。

  以此為新的起點,奏響時代的新章。

  一部艱苦卓絕的抗戰史,更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熔鑄史。

  一座山峰的崛起,挺立的是脊樑;一個民族的復興,昂揚的是精神。

  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中國人民在一次又一次的「驚變」中,面對着亡國亡種的危機。在長達14年的反抗日本侵略者特別是8年全國抗戰的艱苦歲月中,沉積着多少國破家亡的悲愴,濃縮了多少視死如歸的抗爭,鐫刻着多少氣衝霄漢的戰鬥。

  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從白山黑水到熱帶叢林,從太行山上到長城腳下,從冀中平原到東江兩岸,處處可見一往無前、奮勇殺敵的抗戰英雄。就如當年《大公報》社評中寫道:「今天的南北戰場上,是爭着死,搶着死,因為大家有絕對的信仰,知道犧牲自己是為了換取中華民族子子孫孫萬代的自由。」面對兇殘無比的侵略者,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民族,以血肉之軀築長城、以前仆後繼赴國難,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

  近代以來中國的屈辱與沉淪,一度嚴重侵蝕了整個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精神追求,渾渾噩噩的萎靡之氣,民族未來暗淡無光。而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這一偉大勝利,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地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以弱勝強的雄渾史詩,顯示了中國人民和中華兒女堅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14年的抗戰,激發出中華民族的強大生命力、凝聚力、戰鬥力,重塑了民族的精神、氣度、神采,為今天中國人傲立於世界奠定了至為關鍵的基礎。抗戰精神永遠流淌於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中國人民反抗侵略、抵禦外侮的永不褪色的精神標識,成為中國人民戰勝一切困難挑戰的力量源泉。

  經歷了抗日戰爭的洗禮,中華民族以全新的面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一部強國強軍的奮鬥史,更是一部維護和平的發展史。

  今天的天安門廣場,十里長街鐵甲生輝。鏗鏘有力的步伐,一往無前的氣勢,展示了人民軍隊的強大力量,體現了偉大祖國的綜合國力,彰顯出中華民族的嶄新精神風貌。但百年來所走過的道路,又豈是一馬平川?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抗日戰爭,中國勝利。從甲午失敗到抗戰勝利,歷史走過了半個世紀。中國當年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為什麼能夠戰勝不可一世的日本軍國主義、奪取勝利呢?」習近平總書記的歷史叩問,直抵人心最深處。

  在歷史最幽暗之際,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民族抗戰,在黑暗中給人以希望、在迷惘中凝聚人心、在湍急亂流中指引航向。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維護民族權益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者最堅強,在血與火中鍛造了不可戰勝的人民軍隊,在維護和平的進程中強化了國防力量。

  人們不會忘記,1949年大閱兵,武器裝備是所謂的「萬國牌」,從日本造的「三八大蓋」到美國造的「湯姆遜」衝鋒槍,參差不齊;空軍的空中梯隊,僅17架飛機湊不夠數,最終「飛了兩遍」;海軍力量微弱,山炮部隊更要靠騾馬拖曳。

  人們正在看到,今天的大閱兵,「萬國牌」早已成了最尖端的「百分百國產」。從新式洲際彈道導彈、高超音速導彈、巡航導彈,到新一代戰鬥機、轟炸機、無人機,新陣容、新武器,展現了新質戰鬥力加速生成的嶄新成果;新隊列、新部隊,展現了有效遂行新使命的強大能力。

  回望歷史,變的是武器裝備,不變的是堅定的步伐與必勝的信念。放眼世界,變的是各國的目光,不變的是激昂的氣勢與民族的信心。

  天下雖平,忘戰必危。閱兵式集中檢驗強軍興軍成果,讓世界看到,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有足夠的底氣和力量,堅決捍衛地區和世界和平,堅決維護國家統一、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懾止戰爭、打贏戰爭。

  一部偉大的民族復興史,更是一部愛國主義的傳承史。

  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走過的路;時代變得再快,也不能忘記從苦難中淬煉出來的精神力量。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偉大勝利。」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至暗時刻,正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如同沉睡火山的驟然噴發,匯聚成挽救國運的鋼鐵洪流。

  從慷慨赴死的將士到毀家紓難的後方民眾,從延安窰洞的燈火到南海之濱的堅持,從南橋機工的奉獻到香港的東縱抗敵,億萬同胞以「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氣節,共同書寫了抗戰的全面勝利。這勝利,是軍事和政治的勝利,更是愛國主義的偉大勝利。

  抗戰硝煙雖已逝,愛國精神永不滅。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發憤圖強、艱苦創業,從一窮二白到建成完備的工業體系,從積貧積弱到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了光明前景。全體中華兒女為之感到無比自豪!

  當看完《南京照相館》後的悲痛淚水滴落,當注目國旗冉冉升起時的心潮澎湃,當看到祖國取得一次又一次巨大成功後的豪邁激盪,刻在骨子裏的愛國精神,匯聚成磅礴的前進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愛國主義是激勵中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在歷史洪流中奮勇向前的強大精神動力,是驅動中華民族這艘航船乘風破浪、奮勇前行的強勁引擎,是引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迸發排山倒海的歷史偉力、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壯麗旗幟!」

  抗戰勝利的偉大坐標,永遠銘刻着愛國主義的印記。歷史昭示未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程,必將是愛國精神不斷煥發、持續淬煉、引領方向的偉大進程。

  回望百多年來的歷程,就像在聆聽一首雄渾壯闊的交響樂;回眸歷次大閱兵,就像在傾聽一闋意味雋永的和平之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

  從抗戰勝利到開國大典,從改革開放到強國建設,中華民族走出屈辱邁向復興的歷程,濃縮成今天閱兵式上鏗鏘的足音,留在了天安門廣場上,留在了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

  80年前,《大公報》記者朱啟平在「密蘇里」號上見證了日本簽署投降書,他在《落日》中最後一句寫道:「舊恥已湔雪,中國應新生」。這句話,飽含了對民族偉大復興的多少美好期盼。而今天的中華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從容自信,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今天的中國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豪情壯志,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今天我們聽到的是百年歷史的回響,更是一曲民族復興的前進凱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