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抗戰勝利80周年 重走大公報抗戰路/循大公報戰地記者足跡 尋遠征軍壯烈抗戰故事

時間:2025-08-25 05:02:32來源:大公报

  圖:位於雲南騰沖的國殤墓園裏,整齊排列着3346座墓碑,安葬着中國遠征軍將士和19名盟軍官兵。/大公報記者譚旻煦攝

  「八莫戰役中,敵我傷亡比例是十比一,莫茂克戰役中,我傷亡官長兩人,士兵六人。在八莫近郊的戰役中,我陣亡的軍官有連長倪希你,排長楊愛民、董玉坤、范守勤、王述禹、潘金石。」這是一段摘自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大公報戰地記者呂德潤發自八莫、原載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七日《大公報》的報道內容。當年,呂德潤被稱為「中國遠征軍真正的前鋒」,永遠乘坐最前方戰車採訪,甚至乘坐B-25轟炸機直擊盟軍轟炸日軍。

  在抗戰勝利八十年後的今天,雲南騰沖國殤墓園裏,一塊從緬北八莫尋回來的殘破墓碑靜靜矗立在蒼松翠竹之下,地宮裏安放着一部分從緬甸遷回來的遠征軍遺骸……「戰鬥中,他們喊着回家!回家!近年來我們終於把他們迎回家,當他們的遺骸踏入國門那一刻,心裏是感動,更是崇敬!」滇西抗戰紀念館副館長伯紹海在刻滿遠征軍名錄的紀念碑前說。/大公報記者 譚旻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戰區是盟軍的重要戰區之一。1942年1月,反法西斯同盟國宣布,盟軍建立了中國戰區,揭開了中國軍隊與盟軍協同作戰的序幕。

  此時,中國抗戰正處於危難時刻,沿海城市均被日軍侵佔,唯一可以接受外援的國際通道,就是從緬甸港口仰光經緬甸北部到達雲南昆明的滇緬公路,為保衛這條道路,中國政府組成了中國遠征軍,1942年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失利後,部分部隊撤至印度(改編為中國駐印軍),部分退回滇西。日軍佔據緬北及滇西部分地區,切斷了滇緬公路這一重要國際補給線。

  為再次打通國際通道,配合盟軍在緬甸的整體反攻,1943年10月開始,中國駐印軍從印度開始向緬北發起反攻,1945年1月與滇西遠征軍在緬甸芒友會師。滇緬公路和中印公路自此貫通,極大的配合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大反攻。

  一年半內斃敵7萬餘人

  反攻緬北、滇西歷時一年半,史載中國駐印軍傷亡2萬多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滇西遠征軍傷亡6萬餘人,擊斃日軍2.1萬餘人,合計斃敵7萬餘人。

  「1944年,中國遠征軍反攻緬北的戰役打得異常艱苦,犧牲了大量的將士」,伯紹海一邊介紹一邊帶記者走向「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紀念碑」,繞過紀念碑後面是一座「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墓」。「許多年輕的戰士犧牲在了異國他鄉,在緬甸有些地方曾修建過墓地,但沒有得到保護,被破壞了」,順着他指向的地方,一塊殘破的墓碑出現在眼前。

  這塊殘碑上方部分已經斷裂,能依稀看到的文字內容是:「八師陣亡將士公墓」。伯紹海說,這塊墓碑是一次赴緬甸尋找遠征軍遺骸的時候,在八莫發現的,當時在墓碑下面還發現了十幾具遠征軍將士的遺骸。經過專家們的分析,當時在八莫作戰的是新三十八師,所以這塊墓碑完整的碑文應該是「新編第三十八師陣亡將士公墓」。人們把殘碑和將士們的遺骸一併帶了回來,安葬在國殤墓園的新墓區裏,並復刻了這一塊墓碑。

  在戰場上高呼「回家!」

  說到將士們的遺骸回國,伯紹海的表情肅穆起來。2011年和2014年,這裏曾經舉辦過兩次莊重的「忠魂歸國」,將遺落在異域的抗日將士的遺骸迎回了他們日夜嚮往的祖國。伯紹海深度參與了「忠魂歸國」,他說,2011年9月14日上午,19位遠征軍將士骨灰以及兩罐泥土,隆重落葬在國殤墓園。2014年6月迎回了中國遠征軍(駐印軍)新編三十八師在八莫、南坎兩處墓地搜尋到的部分遺骸,以及遭破壞較為嚴重的緬甸臘戌和芒友兩處墓地的兩罐壙兆土,共24個骨灰罐。

  「能陸續迎回部分遠征軍遺骸,我們心裏很感動,這些年輕的戰士終於能回家了」,伯紹海多年來一直關心和研究滇西抗戰和中國遠征軍。他告訴記者,據研究,這些年輕的戰士,在戰場上一直喊着同一個口號,有日本兵曾記錄了這個事情,但是他們一直不明白,這些士兵、這些年輕人在喊什麼,後來才知道,他們喊的是「回家!回家!」

  陣亡將士歸葬國殤墓園

  大公報戰地記者呂德潤曾在報道中說「不到前線,就不會真正明瞭中國士兵的勇敢」。在伯紹海看來,這些年輕的戰士們,在異國他鄉的戰場上,他們始終堅信,他們一定能打回祖國去,收復我們的河山!可惜很多人犧牲在了異國他鄉。

  伯紹海說,「當他們的遺骸回到祖國,下葬前我為他們守靈,在骨灰罐前,我輕輕地說,某某某,你終於回家了,歡迎回家」。如今,這些將士們的遺骸得以歸葬祖國,見證國家的復興和強大,相信是對他們最大的慰藉,「未來,希望還有在緬甸陣亡的將士能歸葬騰沖國殤墓園,我們在這裏等他們回家」。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