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青年對對碰─認知篇/談內地發展 民眾幸福感很強 與港青交流 我們原來很投契

時間:2022-06-27 04:24:49來源:大公报

  編者按

  香港回歸以來,兩地青年交流不斷深入,情感不斷交融。生活在Z世代的他們,雖然有很多共同的興趣愛好、時尚品味,但不可否認的是,由於生活環境和教育背景不同,他們對不少問題的看法和觀念、對於未來的規劃和憧憬存在差異。在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大公報今起推出《青年對對碰》系列,邀請兩地青年圍繞兩地認知、學習和工作、生活和夢想各抒己見,讓讀者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思考他們的所感所言。

  來自香港的港青王琦和陳佩茹已逐漸融入內地生活,在她們眼中,內地這些年的發展速度讓人驚嘆,民眾的幸福感很強。而在內地青年張秀銀和霍宸霄看來,香港是座繁榮、現代化、美麗的城市。兩地青年真誠交流,打破隔閡,從工作、生活到夢想……他們幾乎無所不談。不論來自何方,不論什麼時候,他們都一樣意氣風發,勇於追夢。

  談一下社會經濟發展?

  「綠皮車」變高鐵,讚嘆「中國速度」

  王:讀大學時搭乘過「綠皮車」,硬件不太好,行駛也慢,但現在不一樣了,高鐵和動車鐵路網快速發展,從十幾個小時的「綠皮車」路程轉變到高鐵的四五個小時,我想這是劃時代的變化。

  陳:我祖籍廣東肇慶,這些年有跟隨父母回鄉探親。最近十餘年,內地以一種超乎想像的速度發展,城市間的交通越來越便捷、城市規劃也越來越好,居民生活非常便利,幸福感很強。特別是在廣深港高鐵開通後,從香港出發到廣州,耗費的時間和從港島去新界、荃灣差不多,非常方便。

  繁華現代都會,節奏快寸土寸金

  張:小時候家裏經常看翡翠台、本港台,讓我感覺香港是一座很繁華、現代化的大都市,在那裏生活的人物質生活條件都很好。我還有一些香港親戚,記得以前他們總會帶很多手信給我們,有好吃的零食、好用的居家生活用品。有時候家人也讓香港親戚幫忙買補品、首飾,我一直覺得香港的東西品質好、沒有什麼假貨。但香港寸土寸金,年輕人很難買房,生活節奏快,工薪階級的生活壓力很大。

  霍:對香港的第一印象就是「東方之珠」,一座繁華、美麗的城市。我第一次去香港的時候,遊覽維多利亞港和太平山頂,和我腦海中的印象一致,都是高樓大廈,充滿現代氣息。除了城市的繁華之外,香港還讓人感到多元、先進。要說缺點的話,可能就像媒體講的一樣,香港社會內部發展差距比較大。

  對香港回歸,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對香港這片土地,祖國非常重視

  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電視回歸儀式裏的中國軍人們。他們規範而整齊的動作,鏗鏘的腳步和專注的神情,都展現了威武的風采。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在我參與過大學軍訓後,才切身體會到每一個細節背後的辛勤付出和汗水。

  陳:香港回歸時我才不到2歲,對回歸的印象更多來自於長大後看的視頻,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觀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回歸篇章時,第一次這麼深入了解所有人為了回歸所做的準備:回歸時升國旗的「爭分奪秒」、香港警察換帽徽、調整時刻……每一個環節都代表着祖國對香港這片土地是那麼重視。

  教科書裏,被割讓的「東方之珠」

  張:對香港回歸的印象主要來自於課本,中學的歷史課本上有寫到鴉片戰爭之後,英國軍隊侵佔香港島,此後英國又通過多個不平等條約迫使清政府割讓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南端界限街以南地區,強租「新界」地區99年,由此侵佔整個香港地區,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這是一段屈辱史。

  有一首經典歌曲,《東方之珠》,每逢香港回歸的紀念日,內地很多綜藝晚會都會邀請香港和內地明星一起演繹這首歌曲,這會讓我很強烈地感受到香港已經回歸了。

  霍:香港回歸是在我出生前,我所知道的相關信息都來自媒體和父母口述。印象最深的報道是關於回歸前夕的大雨,中國軍人和香港市民都在大雨中等待着回歸時刻的到來。正如時任外交部部長錢其琛在回憶錄所說,「全世界的炎黃子孫,都會覺得這場大雨暢快淋漓,將中國的百年恥辱洗滌乾淨,使香港迎來一個全新的未來。」

  有什麼值得互相學習的地方?

  王:內地人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常常可以學以致用,不斷自我提升,擴展知識邊界。

  陳:內地人踏實、真誠,也樂於助人。

  張:香港人幽默、時尚白領多、高消費、優越感明顯,很講究規矩、法治。

  霍:香港人樂於接受新鮮事物,也擅長表達自己的意念。

  你和內地青年有哪些共同話題?

  工作夢想生活,無所不談

  王:我覺得不管是哪裏的青年,都會有夢想,都一樣在為心中的理想而奮鬥。其實不論哪個地區的小夥伴們都會好奇,彼此生活的地方是不是如互聯網展示的那樣。聊天的內容常常從生活的迥異開始,比如內地的朋友們起初經常會問,「香港人是不是完全不吃辣椒?是不是走在大街上常常可以遇到明星?」隨着交往慢慢變深,我們就會暢談到未來和理想等等。

  陳:我和內地青年的共同話題其實很多。共同的話題,來源於相同價值觀,不限於年齡更不限於地域。現在我和同事們就經常會聊工作上遇到的問題,互相幫忙解決,也會聊戀愛、個人生活等私人話題。

  怎樣看兩地流行文化互相影響?

  歌影視經典滿載,情懷不變

  陳:我喜歡的那代港星已經老了,但我們對港劇和香港粵語歌曲的喜愛依然不會改變。《聲生不息》可以在內地有如此高的收視,也代表了港式文化其實在內地依然受歡迎。內地的影視劇例如《延禧攻略》、《如懿傳》等,香港也會購買版權用粵語配音播放。我印象中香港同類型作品中比較出名的有《金枝慾孽》,感覺香港仍然有愛看這種類型劇的觀眾。我覺得文化是雙向流動的。

  王:某一地區的流行文化幾乎不太可能一直處於文化輸出的中心地位。不同時代的人群,喜好也會隨着經濟或科技的進步而發生變化,各地區文化交替領航才該是一個正常的狀態。

  相互輸出,流行文化創意紛呈

  霍:現在內地和香港的文化是相互輸出吧。越來越多港星在內地工作,最近的《聲生不息》、《乘風破浪的姐姐》等綜藝節目能看到如林子祥、Twins等香港藝人的身影。

  張:香港經濟高速發展,催生了繁華的文化產業,一系列武俠、警匪、喜劇題材的影視作品在內地大受歡迎,這很容易理解。內地經濟發展一日千里,自身的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內地的影視作品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好,觀眾也不斷增加。

  另一方面,時下年輕人接受文化輸入的方式變了,從傳統媒體的電視、報紙、雜誌,到現在的互聯網,很多港劇近幾年才在內地影視APP上架,傳播範圍和力度稍遜。此外,資本更青睞內地龐大的市場,更多在內地投資,包括現在也有很多香港藝人選擇到內地發展。加上移動視頻APP、網絡宣傳,內地文化反向輸入到香港,教人不感意外。

  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江鑫嫻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