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科院等科研團隊通過對嫦五月壤分析,獲得了太空風化作用信息。/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劉凝哲北京報道:近日,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等科研團隊通過對單個嫦娥五號月壤顆粒的探測分析,獲得了月壤顆粒表面關鍵物質的太空風化作用信息。這一成果今年4月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發表。
嫦五中緯度採樣 另闢蹊徑
數十億年來,月球表面遭受了強烈的太空風化作用,包括微隕石撞擊、太陽風及銀河宇宙射線的輻射。這些過程極大改造了月球表面物質的微觀形貌、晶體結構和化學成分,進而改變了月球的光譜特徵,造成地質分析的多解性。因此,深入研究撞擊和太陽風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過程與機理,是認識月球表面物質演化和空間環境變化過程的關鍵,並為行星的宜居環境及其演化的相關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於月壤顆粒的尺寸微小且微觀結構複雜,難以區分微隕石撞擊和太陽風輻照的特徵差異,造成對太空風化作用機制的認識不足。另外,隕石的撞擊可能是隨機事件,但太陽風的照射與緯度有關。美國阿波羅計劃、前蘇聯月球號採集的樣本均處於月球的低緯度範圍。嫦娥五號採樣點位於中緯度(43.06°N),為月球不同緯度的空間風化研究提供了獨特視角。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聯合北京高壓科學中心、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科研團隊,利用系列分析方法,獲得了單個嫦娥五號月壤顆粒表面的硅酸鹽、氧化物、磷酸鹽和硫化物的太空風化作用信息。最新研究表明,嫦娥五號月壤的太空風化作用主要是受到微隕石撞擊、太陽風及宇宙射線輻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但不同礦物的表層結構受太空風化作用的影響不同。專家介紹,嫦娥五號採樣點位於中緯度,雖然月壤顆粒與阿波羅樣品相比在顯微結構方面沒有顯著差異,但是這一最新成果為月球中緯度的太空風化作用提供了更多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