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施政報告提出加快「1+」新藥審批機制,將增設更快速的特別通道,優先審批經醫管局建議臨床急需的創新藥。
特區政府致力將本港打造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加快「1+」新藥審批機制,將增設更快速的特別通道,試行優先審批經醫管局建議臨床急需的創新藥。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目前已有七款新藥在機制下被納入藥物名冊「安全網」,未來新通道將在現有150日的目標審批時間下再提速。衞生署署長林文健表示,希望通過加速審批途徑,未來能將審批時間進一步壓縮至100日以內。\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
本港於2023年11月1日起實施「1+」藥物審批機制,便利用以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的新藥來港註冊,讓病人有更多選擇,並強化本地的藥物審核能力和促進相關軟硬件和人才發展,未來有序邁向「第一層審批」。今年施政報告提到,將繼續加快機制,試行優先審批經醫管局建議臨床急需的創新藥。
七款新藥納名冊「安全網」
盧寵茂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機制目前的目標是新藥須在150日內完成審批,政府希望在此基礎上繼續提速,並建立更快速的特別途徑,當病人遇到影響生命或身體功能的緊急情況,而沒有其他藥物選擇時,即符合優先條件,可進一步加快申請新藥用以治療。
他表示,自從機制在本港推行以來,已有14款新藥經機制通過審批,當中七款已被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安全網」。但他提到,現時醫生遇到類似病人情況,且能治療的藥物未被納入藥物名冊中時,亦可優先審批藥物,但須由醫生自行承擔責任,他認為這種狀況不理想,希望機制日後可規範化,變成正式的快速審批制度,同時強調不會影響藥物質素安全。
林文健表示,目前所有新藥均可達到150日內通過審批的目標,未來希望在優先加速審批途徑下,處理更多創新治療重大疾病、罕見病的藥物,希望能夠進一步加快至100日內完成審批。
癌病穩定個案轉介基層醫療
此外,施政報告提出繼續優化對癌症病人的服務,鞏固香港在癌症研究及防控工作的領先地位。醫管局行政總裁李夏茵昨日表示,目前本港約有16.4萬名癌症病人在醫管局接受治療,未來希望引進基因測試等更精準的篩查和治療服務,同時計劃每年增加1.2萬針對癌症病人的服務人次,每周增加9個手術室服務節數等,並希望與基層醫療合作,將前列腺癌、甲狀腺癌等穩定癌病個案分流至基層醫療覆診,以騰出位置予新癌症病人。
施政報告亦提出強化基層醫療服務,包括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平台」,醫衞局副局長范婉雯表示,目前加入「慢病共治」計劃的家庭醫生數目持續增多,至8月底已有730名醫生參與,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醫生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