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欄杆,照料孤寡老人,我們是勤勞的校園小蜜蜂……」對於西安很多70後和80後來說,這句口號不僅熟悉,而且都親身經歷過。那個年代,文化課和勞動課同等重要。
「我們那個時候勞動實踐課,春天要整理全校的花園。暑期要去郊區麥田撿拾遺留的麥穗,秋天我們要去清除街邊的雜草,清洗欄杆。」西安市民王先生說,除了這些大型實踐,每周學校還有一節勞動課。「這個課最受歡迎,老師會教一些生活的技能,還會教大家做各種東西。小到掃帚、鍋蓋,大到櫈子、桌子,還會教做飯。」他說,有一次學校元旦晚會,晚會上的所有道具和裝飾,都是同學們依據勞動課教授的知識親手做的。「那天大家都很開心,一種孩子們最純粹,也最自豪的開心。特別是最後,當女同學們包好煮好餛飩端上來,那個氣氛真的是此生難忘。」
與王先生有着同樣熟悉記憶的張女士今年43歲,最難忘的莫過於在秦嶺山腳下的撿麥穗勞動。「每一年這個時候,我們都很興奮,家長們早早準備好了布袋子,一大早跟着老師浩浩蕩蕩,唱着歌就出發了。」雖然每次都會被烈日曬得脫皮,手掌被麥芒扎得通紅,但每一個人都非常認真。\大公報記者 李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