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首屆灣區媒體峰會\年增百萬人口 灣區釋人才「引力」

時間:2019-05-16 03:18:47來源:大公報

  圖: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活力持續迸發,加上廣東省對人才政策的支持,成為不少海歸精英回國首選地。圖為大灣區城市的人才招聘會 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攝

  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廣東常住人口增長規模連續第四年達到百萬級,港、澳常住人口亦保持正增長。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正釋放巨大的人才吸引力。「想起自己初來大灣區創業的時候,公司員工只有5人,現在已發展到過百人。」在江門創業接近7年的港青何世傑,對大灣區人才聚集印象深刻。留美歸來的博士袁玉宇表示,大灣區成為不少人才回國的首選。「特別近年廣東人才政策的支持力度很大,這是對海外人才吸引力最大的地方。」\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 特約通訊員 王彪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帶來人才新「引力」,吸引大批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就業、創業。2008年底,留美歸來的博士袁玉宇帶領團隊回家鄉廣州創立邁普醫學,現已成功利用生物3D打印等領先技術,產品成功進軍全球高端市場,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他說,大灣區成為不少人才回國的首選。「特別近年廣東人才政策的支持力度很大,這是對海外人才吸引力最大的地方。」

  「現在連當年在美國的老師都對到內地創業非常感興趣,躍躍欲試。」袁玉宇笑言。數據顯示,6000多萬海外華人華僑中,來自廣東的佔一半以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富礦」優勢。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上半年,廣東留學回國華僑華人專業人士近6萬,創辦企業3000多家。

  學者籲「引育並重」創紅利

  除了大批海外人才回流灣區創業就業外,內地高校畢業生也源源不斷到大灣區發展。2015年開始,內地流動人口規模從持續上升轉為緩慢下降。但廣東的人口流入不僅沒有下降,反而處於高位持續增長。近日舉行的廣東全省就業創業暨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透露,據往年情況,預計今年除省內約57.6萬高校畢業生和10多萬技術院校畢業生,還將吸引省外約20萬高校應屆畢業生到廣東就業創業,其中大部分將流入珠三角。

  中山大學副校長、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李善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將「人口紅利」轉為「人才紅利」的優勢,「引育並重」是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政策的關鍵。

  為此,李善民建議,在「引」的層面,可建立大灣區人才特區,重點引進創新創業團隊、高精尖人才,優化全國博士和博士後青年人才引進和流動機制;在「育」的層面,盡快在大灣區形成高等學校集群,培育本土人才。

  港高校鼓勵學生闖灣區

  如今,粵港澳三地高校合作數量不斷增多。據不完全統計,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佛山理工大學等在內,珠三角或將新增超過10所高校。香港理工大學企業發展院(科技轉移及產業化)助理院長林國然對大公報表示,對於香港的理工科和工程系人才來說,到粵港澳大灣區工作是大勢所趨。「理大鼓勵學生帶着科創項目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尋找機遇,通過大灣區來拓展內地市場。」

  隨着粵港澳三地合作程度深入,大灣區誕生出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企業。在深圳孵化出大疆、在東莞創立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的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李澤湘,幾乎每天往返於香港和東莞,幫助聚集在大灣區的年輕團隊創業。李澤湘說:「粵港澳大灣區有非常好的條件,讓創業者瞄準的目標不僅是成立一家企業,而是打造一家在國內甚至國際上居於重要地位的企業。」

  往來便捷 港青啟「灣區生活」

  圖:港科大研究項目負責人在大灣區推廣其建築智能數據平台 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攝

  「在醫院,患者不需要排長隊伍取藥;在家裏,手機小程序提醒吃藥;服藥時,只要打開對應服用時間的藥盒……」在江門,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博士馮威棠正在介紹「無人藥房+共享藥盒」智能醫療產品。其創立的江門市雲訊電子設備有限公司,是首家在珠西創谷落地的港澳青年創業企業。

  在珠江口東岸,香港青年鄧文俊創立的「創龍科技」已經在東莞松山湖落地。最近,他來到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業基地,正式開啟他的「大灣區生活」。如今,隨着粵港澳三地經濟交流日益密切,人員往來愈加頻繁,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正在步入新階段。

  個稅優惠補貼高端人才

  粵港澳大灣區在吸引更多人才聚集的同時,內部各城市之間的人才流動也更加便捷、順暢。今年3月,粵港澳大灣區個稅優惠政策出台,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九市將按照內地與香港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給予補貼,且該補貼免徵個人所得稅。

  除了國家層面的稅收政策支撐,廣東還通過優環境、搭平台,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空間和機遇。比如在珠海,「珠港澳創業青年公寓計劃」首期提供公寓近三百套,將優先配租給符合條件的珠港澳青年創業人才,並給予租金優惠。青年租戶可線上完成找房、看房、簽約,並線上繳納房租、物業家政費用、進行轉租續租等。

  《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快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與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眾創空間建設,支持其與香港、澳門建立創新創業交流機制,共享創新創業資源,共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更多機遇和更好條件。

  香港霍英東基金會有關負責人田琨笑言:「來大灣區珠三角九市發展,享受補貼還有個稅優惠。這對港澳高端人才會很有吸引力,不會因為工作生活地點不同而產生明顯的稅負變化。」

  專家:建創業小鎮 造人才窪地

  「現在珠三角很多地方都設立了港澳青年創業平台,吸引兩地青年創業創新。總的來說,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業環境很不錯,不論是資金、技術還是政策,支持力度都很大。」暨南大學教授譚天表示,除了對短期可見的商業創新支持之外,政府對需要長時間積累才能出效益的技術研發也應重視,特別是要大力支持見效不快但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基礎性、專業性研究。

  譚天還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要探索創新吸引人才聚集的方式。在國外,很多高新科技人才並不是聚集在市中心。建議可以在周邊區域打造一些創業小鎮作為人才窪地,從土地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時也可以優化大灣區城市群的功能布局。同時,可以推動政府、企業、媒體等各領域的人才相互流動。

  此外,譚天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傳媒人才尤為關注。「目前,大灣區的新媒體人才比較匱乏,騰訊、華為和網易等互聯網公司應當提供更多專業人才。」他建議,從制度上,吸引和挖掘更多互聯網、新媒體人才,讓粵港澳大灣區的傳媒業具有與大灣區建設相匹配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報告指港澳人才青睞深穗

  圖:來自內地頂尖高校的人才團隊在佛山創業基地展示科研成果 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攝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一個選擇多元的時代,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人才流動情況,也成為粵港澳三地的關注熱點。智聯招聘上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及人才流動報告》顯示,香港、澳門的人才在灣區內部流動中,除本地外也更青睞深圳和廣州。粵港澳大灣區廣東9市中,深圳和廣州作為兩大核心城市,擔當着人才流動中心的角色,從外界流入灣區的人才有40.39%都流向深圳,31.42%流向廣州,兩者佔到7成以上。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三地人才協作項目、平台早已不局限於廣州和深圳。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博士馮威棠到大灣區城市江門創業。其所在的珠西創谷作為省內首批4家粵港澳台科技企業孵化器之一,吸引港澳青年創業企業佔比高達四成。同時,2019年開年後,中山市易創空間創業孵化基地對接了4個來自港澳地區新的創業項目。截至2月底,該基地已累計引進22個港澳青年創業團隊入駐孵化。

  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流動還在不斷加速。報告顯示,從粵港澳大灣區內部人才流動情況看,廣東9市人才市內流動率均高於跨城市流動率,深圳、廣州、佛山、珠海、東莞、惠州等地流向本市的人才數量佔流向整個灣區比例均超50%。流入港、澳的人才,本科及以上學歷佔比居前兩名。

相關新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