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廣西再生稻迎來豐收,三江侗族自治縣村民歡喜收割再生稻 資料圖片
韓長賦介紹,近年來中國農業連年豐收,農民持續增收,糧食生產能力已經連續五年穩定在1.2萬億斤水平,農業現代化在加快推進,綠色發展、農村改革、結構調整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此次「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設立的,將有利於進一步彰顯「三農」工作的重要地位,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以及傳承弘揚中華農耕文明和優秀文化傳統。
在雲南、貴州、四川的彝族地區,火把節是最隆重盛大的豐收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以乾松木和松明子紮成大火把豎立寨中,各家門前豎起小火把,入夜點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結隊行進在村邊地頭、山嶺田埂間,將火把、松明子插於田間地角。遠處望去,火龍映天蜿蜒起伏,場面頗為震撼。而且,青年男女還要會聚廣場,將許多火把堆成火塔,唱歌跳舞,徹夜不息。當地用這種「祭火」方式期望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
13個少數民族有傳統豐收節
像彝族火把節一樣,中國歷來就有慶五穀豐登、盼國泰民安的傳統。通過舉辦民俗表演、技能比賽、品嘗美食等活動,大家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韓長賦介紹,目前中國有13個少數民族有慶祝豐收的節日,這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積累了經驗。
另外,世界上也有很多國家在農產品收穫以後,會舉辦農事節日活動,比如波蘭的豐收節、美國的感恩節、葡萄牙的農業節、俄羅斯的農田日,這些國外節日為中國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也提供了借鑒。
各地慶豐收活動續保留傳承
中國很多地方和民族都有自己慶祝豐收的傳統,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否意味着要取消地方的這些活動?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潘顯政21日對此表示,在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同時,各地區、各民族慶祝豐收的活動還會繼續保留和傳承,這些活動對推動農業發展和社會進步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強調:「不會因為有了統一的國家級節日,就把這些淡化和取消了,不是替代關係,而是要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