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三堂經濟」帶動區域發展

時間:2018-06-18 03:16:25來源:大公網

  圖為太平手袋廠工人舊照/受訪者供圖

  改革開放初期,在毗鄰港澳的眾多珠三角農村地區,任何一個可以擺放機器的地方,都可以「立地」變成工廠,俗稱「三堂經濟」。具體來說,即利用祠堂、飯堂、會堂甚至是影劇院、舊教學樓、舊廠房等場所作為企業的廠房或辦公用地,承接「來料加工」的經濟發展模式。「三堂經濟」的出現,讓東莞這一「世界工廠」已具雛形。

  隨着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落成,東莞其他鎮區也陸續吸引大批港商。莞籍港商趙振華,因看好內地豐富廉價的人力資源和土地資源,想回家鄉投資興建手袋廠。與虎門不同,因高埠當地缺少廠房,江城村飯堂便成為企業廠房和辦公用地。

  「飯堂大門一開,機器一擺,江城村飯堂搖身一變成為『工廠』,且這『工廠』一用就接近30年」,村民對記者回憶道。下江城手袋廠產品主要賣向美國,最輝煌時職工多達200人,產量翻了10倍。後手袋廠搬離飯堂,更名為「雅榮手袋廠」,至今依然生意興隆。

  東莞黃江鎮雞啼崗村,也迎來了香港友聯毛織廠投資創辦「雞啼崗毛織二廠」。廠房設在祠堂以及祠堂兩旁,主要加工毛衣、織片,產品遠銷日本和美國。然而,與太平手袋廠一樣,毛織廠也因不適應轉型升級的時勢而日漸衰落。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