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早上,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從大連造船廠碼頭啟航,赴相關海域執行海上試驗任務,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的動力推進系統應用於國產航母後,首次真正接受海洋環境嚴苛考驗。自去年4月26日下水以來,國產航母建造工作按計劃穩步推進,完成系統設備調試、裝施工和相關繫泊試驗,已具備出海試驗技術條件。作為入列服役前重要節點,今次海試標誌着中國海軍多年來乘國產航母「走向深藍」的願景再進一步。有軍事分析認為,國產航母史航效率會在遼寧艦經驗上會有明顯提高,料今年底至明年初即可具備服役條件,為中國「雙航母時代」揭開序幕。/大公報記者 宋偉大連報道
13日早五時許,大連造船廠附近,晨曦初露,青霧瀰漫。大公報記者在繫泊試驗現場附近看到,六艘拖船集結在國產航母附近,連接航母甲板的懸梯已全部分離。隨後,四艘拖輪駛抵航母繫掛拖曳纜繩。五時半,航母鳴笛數聲並響起廣播,開始拖曳前最後檢視工作。航母掛出國旗和代表「我正在試航」的國際海事信號旗。
料最快周四晚返大連
六時許,懸梯被塔吊吊離甲板。六時三十八分,大連造船廠廠區內響起鞭炮聲,登時塵煙四起。海軍89號綜合保障船開動引擎,冒出滾滾黑煙。四艘拖船齊發力,開始將航母拖離泊位。七時整,在拖船輔助下,國產航母以極快速度「倒車」駛出港口,隨後擺正位置開向遠海,半小時後消失在一片濃霧中。
5月11日傍晚,遼寧海事局發布遼航警0103號航行警告,顯示5月13日9時至5月18日12時,在黃海北部四點連線範圍內執行軍事任務,禁止其他船舶駛入。通過對比坐標,記者發現其與遼寧艦服役前首次海試海域大致相當,且有部分重疊,但劃定的禁航面積要大出一倍有餘。根據航警分析,國產航母首次海試約為五天,預計17日晚至18日晨返回大連港。
檢測驗證動力系統
海軍方面13日晨發布消息指,國產航母首次試航主要檢測驗證動力系統等設備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根據大型軍用艦船海試慣例,國產航母入列服役前海試,主要包括造船廠試航和海軍驗收試航兩部分。前者是航母在完成列裝和繫泊試驗後首次出海航行,以確保硬件和機械等達到合同要求。造船廠試航由船廠組織實施,海軍人員現場監督,包括系統和設備檢查、出航前操演和出海試航等環節。
造船廠試航成功後,才會進行更為嚴格的海軍海上驗收測試。此輪實驗主要進行機械性能、偵察探測、電子武備、航空系統等一系列測試,將會出現滿功率航行、倒車、全速轉彎、阻攔索測試及甲板洗消作業等項目。通過驗收組驗收後,國產航母方可具備被海軍接收入列條件。
服役後啟雙航母時代
國產航母首次海試回港後,還將回到泊位或入塢做進一步調試,為下次試航做準備。以遼寧艦為例,其服役前先後經歷約十次海試,歷時一年。首次海試歷時僅五天,此後每次均在11至15天左右。其中,第九次海試長達25天為歷次最長,航行試驗近600小時。有軍事分析認為,在遼寧艦成熟經驗基礎上,國產航母試航效率將有明顯提高,料在今年底至明年初即可具備服役條件。
首艘國產航母服役後,中國踏入「雙航母時代」,意味着中國海軍可在兩個戰略方向保持1支航母編隊,也可集中2艘航母應付主要威脅。航母調配也更加靈活,1艘航母處於維護時,仍舊保持1艘航母可用,尤其可讓1艘航母能專門用於艦載機訓練,加快航母艦載機培訓,擴展艦載機部隊。從相關報道來看,中國海軍已開始培訓第二個艦載戰鬥機作戰團。
軍事專家李傑表示,中國起碼需要四艘或更多航母:「我們至少有兩到三個海上戰略方向,常規來說,一個戰略方向上應要有三艘航母,一艘在訓練,一艘在工廠維修保養,一艘完成訓練可以進行海上戰備值班。從經濟節約角度考慮,一個戰略方向至少要有兩艘航母。因此,必須要有四艘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