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塑大科技格局 建創新型國家

時間:2018-03-24 03:16:18來源:大公網

  圖:3月21日,中核集團福清核電6號機組反應堆穹頂吊裝成功,這是中國第二台完成穹頂吊裝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表明國產三代核電技術工程建設正穩步推進   新華社

  今年全國兩會上,中國科技創新領域傳出改革強音。新一輪國家機構改革,大科技格局日漸清晰,整合國內、國際科技資源,直接管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統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啃下原始創新、成果轉化兩塊『硬骨頭』」、「科技投入向民生領域傾斜」、「有悖於創新的陳規舊章,修改廢止;有礙於創新的繁文縟節,下決心砍掉」……從國家決策層到一線科技工作者,都顯示出對加速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勝信心。/大公報記者 劉凝哲北京報道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喚醒新中國「科學的春天」。40年後的今天,中國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大國,開始踏上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把握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這是進入新時代的首次政府工作報告對未來一段時間內科技創新工作的定調。

  研發支出五年增長70%

  2017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支出預計達1.76萬億,在五年間增長70%。中國的科技論文數量及引用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中國正成為全球創新創業的策源地,共享經濟、網絡支付等新興業態改變着國人的生活。但是,在這些成就背後,中國的科技創新事業依然存在着短板。是否能夠補齊短板,決定着科創事業的可持續性。

  「當我們還處在追趕階段時,作為發展中國家開展充分的交流,學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是可以少走甚至不走彎路的。但當我們進入並跑階段,前面已經沒有別人踏出的道路,需要靠什麼探路呢?靠的就是基礎研究。」全國政協委員、科技部原副部長曹健林說。眾多科技界代表委員認為,當前中國在很多戰略科學領域已進入「無人區」,實現更大的突破,加強基礎研究,獲得更多的原始創新是關鍵。

  「當前科技創新最硬的『硬骨頭』在於原始創新和成果轉化這兩個環節。」科技部原部長萬鋼坦言,原創力不是靠人指揮就能指揮出來的,要靠科學家的奇思妙想,也要靠科學家的淡泊名利,十年磨一劍。所以在技術路線的選擇、科研經費的使用、科研管理等方面,要為科學家創造更寬鬆的環境。只有科學家覺得環境寬鬆了,思維也就寬鬆了,奇思妙想就出來了。

  促進校企深度融合

  在促進成果轉化方面,則要賦予科技人員更大的自主決策權。萬鋼說,要落實好科技成果轉化的各項政策,要做好轉化過程中的服務,要解決好科技人員的後顧之憂,讓企業和高校院所能夠深度地融合。同時,還要注意發揮青年人創新創業、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找到最佳切入點、最佳應用場景和最強的市場需求,來實現個人夢想,也為全社會的創新添磚加瓦。

  這些科技界關注的問題,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加以明確。「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啟動一批科技創新重大項目,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鼓勵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融通創新,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兩會上的代表、委員們相信,最新的科技創新政策,將助力中國創新體系建設的衝刺攻堅。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