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粵港澳青少年新疆行」文體交流活動期間,香港青少年在戍邊石上寫下「中國一級棒」。\大公報記者郭濤攝
8月16日至20日,「粵港澳青少年新疆行」文體交流活動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展開。70名來自香港、澳門、廣東的青少年,跨越山海奔赴祖國西北邊疆,與新疆當地青年並肩同行,開啟了一場浸潤心靈的交流之旅。
四地青少年先後走進喀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等地,在兵團戍邊的印記裏觸摸家國情懷,在援疆建設成果中感受發展脈動,在世界最長環沙漠綠色生態屏障前驚嘆生態奇跡,更以足球為紐帶,與新疆青少年同場競技。這場跨越千里的相聚,不僅為四地青年搭建起深度交流的橋樑,更串聯起深厚友誼,讓跨地域的理解與互學落地生根。\大公報記者 郭 濤
麥蓋提縣坐落於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西南邊緣。「你們腳下這片綠洲,十多年前還是流動的沙丘。」在麥蓋提縣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基地,防沙治沙中心負責人殷紅海向到訪的粵港澳青年講述這片土地的變遷。
見證治沙成果:綠洲來之不易
麥蓋提縣三面被沙漠環繞,縣域總面積90%都是沙漠。曾經每到季風時節,黃沙漫天、遮天蔽日。2012年起,當地打響治沙攻堅戰:成百上千台工程機械推平沙丘,治沙人改良樹苗品種,打深井、鋪滴灌,給樹木精準輸送水和養分。如今,全縣森林面積達120萬畝,森林覆蓋率超7.4%。望着這片來之不易的綠洲,澳門青年傅浩賢表示:「沙漠好玩,但現在我更喜歡綠色。知道種活一棵樹這麼難,才更懂這片綠洲多珍貴。」
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吐古買提鄉戍邊文化基地,365個石頭壘築的飛機坦克模型與24個裝甲車模型瞬間吸引了粵港澳青少年們的目光─它們正是全鄉戍邊人365天不間斷、24小時不鬆懈守護邊疆的生動象徵。在基地,全國勞動模範吐爾地.吾斯曼講述一家三代的守邊故事:父親堅守邊境55載,他自1989年起巡邊30餘年,如今妻子與兒女也接過守邊「接力棒」,將責任代代相傳。
聆聽戍邊故事:愛國背後是責任
在喀什班超紀念館,一場戍邊故事分享會同樣打動人心。龍吉克.卡德爾家族自20世紀30年代起,先後有23人成為邊防軍人,87人擔任義務護邊員。來自香港的梁耀軒表示:「每一代人都在默默奉獻,這讓我真正讀懂了愛國背後沉甸甸的責任。」在草湖軍墾第一犁館,負責人任新農講述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四十一團的奮鬥歷程。香港青年張安邦表示:「過去完全不了解軍墾歷史,現在真切感受到解放軍的偉大。」
此次交流活動中,足球聯結起南海之濱與天山腳下的青少年。首場友誼賽新疆與香港青年球員4:4握手言和。「對方的球技真的很出色,這場比賽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實戰經驗。」來自香港的何澤銘表示。在深喀青少年足球基地,四地青年開啟足球技能大比拼。活動尾聲,大家用身體拼出「中國」二字,齊聲高喊「我愛你中國」。當交流隊伍來到「百年足球之鄉」阿圖什市的足球公園,四地青少年混合組隊切磋球技。香港青年梁柏軒稱讚當地球隊「配合默契,充滿活力」;來自深圳的張宸赫表示,阿圖什的足球氛圍讓他震撼。「全市擁有377塊足球場,平均每萬人就有6塊!」
香港領隊馬文政表示,足球是青少年的「共同語言」,香港學生從新疆同學身上學到了樂觀生活態度,此次交流更讓球員見識到不同風格的競技水平,有助於推動四地青少年足球水平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