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之江一號」數字攝影棚中,一名動捕演員正揮舞手臂、旋轉跳躍,150個高精度相機實時捕捉動作,將表情和肢體動作轉化成虛擬角色。/大公報實習記者洪學禕攝
誰的童年記憶中,會缺席卡通片呢?隨着國產動畫電影《哪吒2》票房登頂全球動畫電影榜首,中國動漫一步一腳印的發展足跡亦備受關注。如今,它早已不只是簡單的卡通片製作,更是承載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2025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浙江行」採訪團的同學與來自「Customs YES青春杭行──科技創新與抗戰精神考察團」的香港青年共同到訪中國動漫博物館,見證中國動漫走來的歷史。
虛擬互動 似置身動漫世界
走進中國動漫博物館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頂天立地的巨幕屏,中國畫四季風光在屏上緩緩流轉。展館內的展覽路線從遠古走馬燈、皮影戲的光影搖曳,到手繪賽璐珞片與電視電影的膠片質感,再到當下的VR、MR虛擬現實技術,港生們在展區輾轉穿行,彷彿與中國動漫並肩走過百年歷程。在互動體驗區,學生們還可以親手設計動漫角色,甚至為角色配音。
就讀於香港城市大學環球商業系統管理系的李景瑤,對博物館的AI虛擬真人技術尤為驚喜。她笑言:「觀眾可以通過屏幕與虛擬角色互動,比如指揮角色移動或選擇自己喜歡的動漫形象,這種即時回饋讓人彷彿真的走進二次元世界。」在她看來,這項技術對香港動漫產業很有啟發。「香港可以開發本土AI動漫角色,通過短視頻或直播推廣,既能吸引年輕觀眾,也能讓產業更具多元化。」
「香港有李小龍、天星小輪這樣的國際文化符號,杭州有西湖、斷橋傳說等傳統底蘊。如果使用AR技術,讓遊客在西湖水面看到天星小輪的虛擬影像,或在維港夜景中融入水墨動畫元素,一定非常有趣。」來自羅定邦中學中六的陳誠希認為,香港的國際化視野可以助力中國動漫「走出去」,而內地的技術平台與文化資源則能豐富香港創作的故事內涵。\大公報實習記者戴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