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991年8月時任新華社記者范麗青(左一)和中新社記者郭偉鋒(左二)在基隆夜市遇到熱情的台灣民眾,並合影留念/受訪者提供
「在桃園機場短短一兩百米的走道,我們在人群的簇擁下竟走了近一個小時。大批記者為了爭奪最佳拍攝位置互相推擠,有人流血受傷,現場一片狼藉。」香港中評社社長郭偉鋒回憶起26年前他和范麗青抵台的轟動情景仍歷歷在目。那是自1949年兩岸隔絕近四十年後,首次有大陸記者入島採訪,開啟了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大潮流,在兩岸交流史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因而吸引了全球媒體的目光,大批記者蜂擁而至,見證歷史。/大公報記者 朱穗怡
1987年9月15日,台灣《自立晚報》記者徐璐、李永得取道日本進入大陸,首開台灣記者採訪大陸的先聲,後來島內各大媒體也紛紛派出記者登陸。而台灣方面直至1991年5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後,才開放大陸記者赴台,但卻制訂了一系列苛刻的條件,使「開放」成為一句空話。這時,一起偶然事件為大陸記者打破台灣方面的堅冰製造了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
1991年7月21日下午3時,福建「閩獅漁2294號」和「閩獅漁2295號」正在台灣海峽作業,不料台灣「三鑫財號」漁輪從大陸漁船的布網處穿過,使大陸漁船的漁網受損。大陸漁船船長及船員隨即登上台輪,並拿走定位儀等物品作為抵押,但當發現漁網受損不大時原物奉還。台輪則賠償了5700元新台幣。原以為事件就此落幕,但台輪竟以「遇上海盜」為由向外求救,台灣軍艦趕至,開槍射傷了一名大陸漁民,並把18名大陸漁民押到台中港。台中地檢署以「海盜罪嫌」起訴了其中7名大陸漁民,其餘11人送到金門,遣返大陸。在台灣被判「海盜罪」,最重可判死刑。原本只是一宗普通的兩岸漁民糾紛,但在台灣軍方的插手和政界小題大做之下,演變成一起複雜的政治事件。
紅會人員一度遭拒入台
為了保障大陸漁民的安全,為了澄清事件真相,大陸方面當即提出派遣紅會人員及新華社國內部港台編輯室副主編范麗青、中新社港台海外部主任郭偉鋒等兩名記者隨行。郭偉鋒對於自己當年中選並不感到意外。他說,范麗青和他是當時北京媒體圈推動兩岸新聞交流的骨幹,而且都具有在香港採訪的豐富經驗。香港在輿論環境和採訪模式方面與台灣很接近,也經歷了1987年台灣老兵經香港回大陸探親的熱潮。加之范麗青是閩南人,他是客家人,囊括了台灣兩大族群,又是一女一男,剛好互補。郭偉鋒說,事後證明兩人的祖籍背景在台灣採訪時起到意想不倒的效果。由於他和范麗青說話分別帶有客家口音和閩南口音,讓台灣民眾備感親切,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
那時台灣方面雖然同意大陸派人入島對在押的大陸漁民進行人道探視,但卻在人數、停留天數及探望方式等方面諸多刁難,甚至在大陸人員準備赴台前一天晚上聲稱取消大陸紅十字會副秘書長曲折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莊仲希的入台證。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但曲折、莊仲希、范麗青和郭偉鋒抱着推動兩岸交流的決心,依然如期於8月12日前往香港,再轉飛台北。一如所料,在香港機場曲折和莊仲希被告知不能入台。郭偉鋒回憶說,當時他和范麗青之所以決定依然前往,主要是覺得即使只有記者赴台,也能起到澄清「閩獅漁事件」的效果,而且大陸記者赴台的機會千載難逢,不容錯過。
報道真相為漁民申冤
郭偉鋒和范麗青都是身經百戰的資深記者,但當他們到達桃園機場後,仍被那轟動的媒體陣仗嚇了一跳。郭偉鋒說,下了飛機,穿過空橋,已看到了三、四排密密麻麻的媒體記者架好攝錄機在等待,他還和范麗青說「今天可能有大新聞,你看記者都在等主角呢」。其實,那「大新聞」正是大陸首批記者赴台,而媒體等待的「主角」當然就是郭偉鋒和范麗青。但有趣的是,當郭、范二人經過「媒體陣」時,台灣記者竟沒有覺察。事後有台灣記者笑說,那是因為他們以為大陸記者都穿着綠色軍裝和背着黃色書包,沒想到郭、范衣着時尚大方、氣度不凡。後來終於被認出是大陸記者,郭偉鋒和范麗青又被送回到「媒體陣」前接受採訪。
在抵台第二天,郭偉鋒和范麗青即奔赴台中看守所,探視遭拘留的7名大陸漁民。其實,在赴台前,郭、范就已對「閩獅漁事件」進行了深入了解,如今加上大陸漁民的口述,更加證明大陸漁民並非海盜。當晚兩人即發出通訊稿,向外界傳遞了不同於台灣方面說法的「閩獅漁事件」來龍去脈。8月20日,台灣終於批准曲折和莊仲希入島。雙方也達成了把金門11名漁民送回大陸的共識。至於被關押在台中的7名大陸漁民,於1992年1月27日在島內分別獲判無罪、緩刑等,並取道香港回大陸與親人團聚。
兩岸實現新聞雙向交流
對於「閩獅漁事件」,郭偉鋒感慨地說,歷史總是充滿着偶然性和必然性:若不是發生「閩獅漁事件」,大陸記者不知何時才能打破台灣對大陸媒體入島的種種限制?其實,隨着兩岸交流越來越密切,各種活動以及突發事件都需要兩岸媒體及時報道。兩岸新聞雙向交流是大勢所趨,誰也擋不了。1992年1月台灣海基會邀請大陸13家媒體訪台。此後,兩岸新聞從業人員總算是有來有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