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返鄉必經地 港澳成「超級聯繫人」

時間:2017-08-08 03:16:31來源:大公網

  圖:很多碉樓內至今還保存有俗稱「紅毛泥」的進口水泥包裝桶

  「紅毛泥」、鋼筋、探照燈、留聲機、報警器……「中國第一僑鄉」江門開平碉樓在「住」材料方面大量採用「洋貨」,在中國廣大城鄉仍然處於封閉或半開放狀態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獨一無二的。而當時珠三角僑民便與毗鄰的西方殖民地香港和澳門的關係非常密切;港澳成了華僑出回國的必經之地,又是華僑做生意的主要城市之一,無論在經濟、材料供應上,還是在人才、 技術方面,都為江門乃至珠三角華僑建築風格奠定基礎。

  僑鄉碉樓中西合璧,造型亦千姿百態。最大特點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選取不同的外國建築式樣綜合一起,自成一體,既有古希臘、羅馬的風格,又有哥特、伊斯蘭、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建築要素,很難將開平碉樓具體歸入國外某一個時期的某種建築風格之中。而這些不同風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築元素在開平碉樓中和諧共處,表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顯示港澳地區便在當時擔任「超級聯繫人」的角色。譬如,由伊斯蘭教與印度教文化融合而形成的英印建築風格的穹窿頂,便通過東南亞、澳門和香港傳入,成為富有人家的碉樓與廬建築的頂部裝飾特徵。

  縱觀民國期間,不少珠三角華僑屋主、建築師都有港澳、海外生活和學習的經歷,當地的建築對其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部分華僑把從香港和外國帶回來的明信片或者畫冊出示給工匠,要求建造類似風格的建築。而不少工匠曾經在香港、東南亞、澳門等地工作過,對類似的建築風格有所涉獵,故能應華僑的要求進行模仿建造。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