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開平碉樓訴說「海絲」華僑故事

時間:2017-08-08 03:16:30來源:大公網

  圖:在「碉樓之鄉」開平,華僑榮歸故里建起亦洋亦土的碉樓,成為見證近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典型地標

  「金山客,冇一千有八百」。在「中國第一僑鄉」江門,被叫做「金山客」的華僑從漂洋淘金,到榮歸故里,建起亦洋亦土的碉樓,成為見證近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典型地標。「薄有貲產及從外洋歸國,無不百計張羅勉籌建築」,清朝宣統《恩平縣志》也特別提到碉樓建設與「外洋」的關係。至今,江門民間還流傳着「無碉樓不成村」的俗語。儘管歲月流轉,百年滄桑,但一座座碉樓至今依然「住」着一個個中西合璧的故事。每樁水泥柱,每根鐵條,每塊瓷磚,即使比照21世紀「海絲之路」,依然有着中西文化不一樣的碰撞與交融。文、圖:大公報記者 方俊明

  「廣東僑鄉有三種樓:一是開平碉樓,二是台山僑墟,三是客家排屋,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標誌。」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評價開平碉樓是「海上絲綢之路中華人、華僑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進入「碉樓之鄉」開平,晨曦映照下,隨處可見一座座碉樓隱現於薄霧中,好像遠山逶迤蜿蜒,如夢如幻。碉樓外觀下半部呈簡單直筒的設計,讓人難以攀爬;而上身卻裝扮得十分精緻,並且帶有明顯的古希臘、古羅馬、伊斯蘭等多種風格。屋內的裝修除了傳統中式傢具,還有從外國進口的地板瓷磚、家用電器、水泵、發電機等,中西合璧在碉樓和碉樓生活得到了最好體現。

  建築具古希臘羅馬等風格

  在碉樓裏最常見的是俗稱「金山箱」的箱子。從清末開始,被叫做「金山客」的華僑回鄉,基本都帶着一口或數口大木箱或皮箱,裝滿了西方或南洋的「衣食住行」用品。如果說「金山箱」是財富的象徵,那麼承載「金山客」衣錦還鄉故事的就是碉樓。

  據普查資料,開平碉樓分石樓、夯土樓、磚樓、鋼筋混凝土樓;而鋼筋混凝土樓達1474座,佔了逾8成,水泥、鋼筋等材料均為舶來品,至今很多碉樓內還保存有俗稱「紅毛泥」的進口水泥包裝桶(近代以來廣東民眾稱英國人為「紅毛」,後「紅毛」泛指外國人,進口水泥也習慣稱「紅毛泥」),這在全國其他地區極其少見。

  「鋼筋混凝土樓多建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華僑吸取世界各國建築不同特點設計建造的,造型最能體現中西合璧的建築特色。」五邑大學僑鄉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張國雄表示,它們有的是華僑從國外或香港帶回設計圖紙,交給工匠作為施工的參考。也有的是靠僑民在地上、牆壁上比畫畫出圖樣,邊施工、邊指導親友建造的。還有的是華僑和工匠們「聯合創作」。

  鋼筋水泥地板均為舶來品

  有「開平第一樓」之稱的瑞石樓,便是由在香港經營錢莊和藥材生意致富的黃璧秀回鄉興建的,具體設計則由其在港謀生、愛好建築藝術的侄兒黃滋南負責,施工者都是本村或附近的工匠,建樓所用的水泥、鋼筋、玻璃、木材等均經香港進口。

  從外部看,「瑞石樓」造型充滿西式風格,囊括了古羅馬的券拱、愛奧立克風格的柱廊,巴洛克風格的山花等;而內部的布置、用具則是嶺南傳統的樣式,門窗上都是雕龍附鳳,有「富貴吉祥」、「延年益壽」等中國傳統的祝福字眼。張國雄說,這種突破常規的表現手法,充分體現了洋為中用、兼容並蓄的華僑文化內涵,亦與如今的21世紀海絲之路「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精神相得益彰。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