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裴春亮(右)接受「2017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中原行」紀念錦旗/實習記者花豫湘攝
「我富起來了,不能忘記生我養我的裴寨村,不能忘記對我恩重如山的裴寨人。」這是全國道德模範、河南省輝縣市張村鄉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裴春亮在接受「2017范長江行動中原行」香港傳媒學子採訪時說的話。7月7日,學子們走進裴寨村,專訪了這個個人累計捐助村民1.8億元人民幣(約合兩億港元),與村民共同致富的「最美村官」。/大公報實習記者李寅舟輝縣報道
河南太行山畔的輝縣張村鄉中,隱匿着一個叫做裴寨新村的村落:通往村中的道路乾淨寬敞,道路上石板磚整齊鋪排,道路旁垂柳依依,臨近的一汪水庫波光粼粼,曾經形容太行山村落路窄崎嶇的詩句「火龍明鳥道,鐵騎繞羊腸」在這裏已然成為歷史。
記者在裴寨村中見到了裴春亮本人。45歲的他看上去很年輕,精幹的藍衫黑褲的商務便裝,舉手投足不緊不慢,氣場十足又不失親和力。
童年困苦得鄉親幫助
曾經的裴寨村是被貧窮下了緊箍咒的,而裴春亮的童年除了困於貧窮,更遭遇了諸多人生不幸:十多歲時,先是他的三哥觸電身亡,再是二哥車禍喪命,然後大哥中風偏癱,大嫂二嫂都受不了支離破碎的家庭棄子出走。十六歲時,父親因病去世,母子二人根本無錢安葬亡父。那時候,村民紛紛伸出援手,幫忙安葬裴的亡父,並多加關照裴的衣食生活。
生活的困苦與不尋常的經歷砥礪了裴春亮的秉性,他在輟學後先後做過很多份工作,曾為理髮師傅挑水數天後才終成師傅的第一個學徒;他善於捕捉機遇,亦堅持真誠地待人接物,在北京因為主動幫人推車而被主動牽線,從而認識了煤炭行家;他敏銳於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發現了煤炭行業的商機,以45萬元(人民幣,下同)的成本價在煤炭大漲的行情中翻了數十番,苦盡甘來。
創業成功返鄉捐資1.8億
有了錢的裴春亮立志「要做一個值錢的人」,滴水之恩湧泉報。裴春亮在成功後從沒有忘記當年鄉親的恩情,在2006年出資3000萬元,為村民建造裴寨新村並無償贈與135戶村民。此外,裴春亮至今累積向村民捐資1.8億元,提供逾500多個就業崗位給村民。一位嫁到裴村的婦女說,裴春亮按輩分其實是她的爺爺輩,每棟「免費的房子」有180多平方米,而老房子則統一改成了種植大棚給上年紀的村民繼續種植,他們這些年輕人要麼在「裴爺爺」的公司上班,要麼自己出去做生意。她自己就在外開了個大學生公寓,「去年剛考的駕照,我們家家戶戶都有車」。
2013年,中央電視台舉辦「尋找最美村官」大型公益活動,近兩億人參與投票,「無私奉獻個人資產,徹底改變家鄉面貌」的裴春亮成為9位「最美村官」中的一名,裴春亮在獲獎時說:「作為一個基層的村官,讓村民頒獎是一種對村幹部的認可。」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建水庫辦學校做培訓,反哺裴寨村已然成了裴春亮的頭等事業,村裏跨境電商中新的樓頂上還立着醒目的「裴式標語」:鄉親不富勢不休。裴寨新村的現在不是終點,更是起點,裴春亮還在行動,他更希望太行山一帶的千千萬萬村落都能像裴寨新村一樣步入幸福富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