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廣西合浦縣山口鎮紅樹林港灣\資料圖片
合浦乾江古港碼頭,當地村主任張瑞彬在一座始建於明代天后廟前駐足,張瑞彬稱,記憶中他的父輩們曾在這個古碼頭泊船,也從這裏出海。早些年,這裏的村民家家都能拿出祖傳的琥珀、珍珠、琉璃來自海外的飾物。幾年前村裏經常有外地來收購老家雜物的買家,張瑞彬說,早年不懂,經自己的手賣出的祖傳之物都不少,現在想起都後悔。
在1968年國家大規模填海造田運動中,合浦變成當地的集貿市場,而今的古碼頭也只是魚塘邊小徑。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原館長王偉昭認為,合浦海上絲路古碼頭晉朝以後,逐漸衰落是不爭的事實。東漢時期,中國掌握了利用季風揚帆遠海航行的技術。東漢商船正是借助這種技術,每年秋冬從合浦港揚帆啟程,開往東南亞、南亞、歐非各國;次年春夏又借助夏季風返航。
晉朝以後,人們逐漸掌握了利用季風航海,可以遠出大洋,不像以前那樣必須沿海岸線航行,航線不再走合浦港,而是從廣州直航東南亞,這樣不僅縮短了航線,而且也縮短了航行時間。
因此合浦作為絲綢之路上的航線港口從晉朝開始衰落,但作為貿易港它仍然有活力,特別是和越南等中南半島上的國家有頻繁的貿易活動。直至明代中後期及清代,由於海禁,閉關鎖國,因此合浦作為貿易港才完全衰落。 (記者 蘇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