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錫蘭公主」許世吟娥/大公報記者蔣煌基攝
海絲古港之泉州
編者按:2000多年前,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世界性貿易網絡,推動沿線各國的快速發展,形成一股持續吹向全球的東方文明之風,也由此造就了不少繁華一時的海港城市。近日,大公報記者走訪了泉州、廣州、瓊海、北海等地,以這些古港為基點,感受昨日之輝煌與今日之雄心。我們不難發現,古港口與新樞紐、老記憶與新變遷,變的可能是時間浩蕩長風中的繁華勝景,不變的卻是中國在經略海洋中和諧共榮的主題和多元共生的意願。
「(泉州)子城環植刺桐,故曰刺桐城」,許世吟娥本是一位生活在福建泉州巷陌裏的普通女子,一塊墓碑石的意外現世讓她一夜之間成為異國皇族。二○○二年,她回故國斯里蘭卡尋根時,所到之處無不被恭敬地稱為「公主」。對故國有着「天然牽掛」的許世吟娥,不僅要接待從世界各地回泉州尋根謁祖的「世」姓後裔,還穿梭於兩國成為民間經貿、文化交流的使者,再續古絲路情緣。而阿拉伯後裔丁宗寅亦循着先祖來時的腳步從事國際貿易。/大公報記者 蔣煌基
「你看我的左耳廓上有一個小孔,這就是古錫蘭皇室血統最頑強的家族痕跡。」在福建泉州塗門街香火旺盛的關帝廟小巷裏,經營着一爿古瓷小店的許世吟娥說道。
一四五九年,錫蘭國王派王子世利巴交剌惹隨鄭和的船隊出使中國,朝見明朝皇帝。不料,就在王子即將從泉州登船回國時,故國遭遇政變,其表兄篡奪了王位。錫蘭王子就此用名字的第一個「世」字為中國姓,在泉州隱姓埋名繁衍下來。到吟娥高祖母這代世家無男丁,便招了一位「許」姓男子入贅,於是泉州的這一支便有了「許世」姓。
「在宋元時期,彼時的泉州相當於現在的美國紐約或中國香港。馬可.波羅寫泉州稱『運到這裏的胡椒數量相當可觀,如果有一艘運載胡椒的船到亞歷山大港,就有一百艘船運到刺桐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原館長王連茂介紹,七百多年前,一名叫雅各.德安科納的意大利猶太商人亦寫下厚厚的泉州見聞錄,「在這裏你可以聽到一百種語言,外國人多得不得了」。
宋元泉州城 市井十洲人
與錫蘭王子朝覲明皇帝不同,海上交通的繁榮給「漲海聲中萬國商」的宋元泉州帶來的是「市井十洲人」的熱鬧景象。「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是海上絲路東西方貿易的中介」。晉江陳埭鎮阿拉伯後裔丁氏宗祠內的回族史館館長丁國榮介紹,「善於經商的丁氏阿拉伯先祖,踏着海上絲路來到中國。七百多年來,從一戶發展到僅泉州晉江陳埭二萬五千人,其他散居外地乃至海外的族人已超五萬人。」
據記載,宋元時泉州的穆斯林有數萬之多,古泉州城內亦曾有七座清真寺。在唐武德年間,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四位高徒來到中土大唐,其中兩位門徒卒後葬於城區東部的靈山,其陵寢被尊稱為聖墓,成為一千三百多年中阿往來與友誼的歷史見證。
華僑尋「一帶一路」新商機
而今,善商的阿拉伯人後裔,從泉州出發,將商業帝國的版圖一擴再擴。內地五大體育品牌中的安踏、特步、361°,均由陳埭的丁氏族人創建。「我的祖先通過海上絲路,與中國進行貿易來到泉州;我們這代人,剛好碰上改革開放,又沿着這條路走了出去。」歷史的輪迴讓阿拉伯後裔、斯蘭集團董事長丁宗寅見證了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往來與變遷,丁宗寅也循着先祖來時的腳步從事國際貿易。
東西方經濟、文明的大融合也促使大量泉州人出海闖世界。據官方統計,祖籍泉州的海外華人華僑達九百萬,集中且掌控着與「海上絲路」密切相關的東南亞各國經濟。祖籍泉州的馬達加斯加華商總會會長蔡國偉說,很多有實力的華僑華人期待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尋找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