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你若給力 便有藍天

時間:2017-03-10 03:16:28來源:大公網

  你若給力,便有藍天,這句話或許可以概括大部分國人對於環境污染治理的一種認知─環保部門幹得好,空氣就好了;霧霾加重了,就打環保部門「屁股」。正是出於這種「愛之深、責之切」的心理,9日的環保部長記者會上,各路媒體「不留情面」地拋出各種環境污染問題。陳吉寧部長並未迴避環保工作存在的短板,但他在強調主管部門將全力以赴落實各項環保任務之餘,也不只一次談到,「我們每一個人既是受害者,又是享有者,既是污染者,也是保護者。唯有共治才有共享。」細思之下,這幾句話頗有現實意義。

  PM2.5這個專業術語,從聞所未聞到家喻戶曉,僅僅用了幾年時間。如今,起床推窗先看天、出門必查PM2.5、包裏時刻備口罩,已成為很多人的日常生活習慣。面對時常造訪的霧霾天氣,國人的態度大抵有幾種。一種是熱衷調侃型,他們充分發揮智慧之最大值,換着花樣編出段子,嘲諷哪裏的霾味最濃郁,在朋友圈一輪刷屏,贏得大家哈哈一笑後,該幹嘛幹嘛去;另一種是溫水煮青蛙型,他們早已對霧霾環境麻木不仁,也對改變現實不抱希望,習慣了在霧霾中長大、在霧霾中老去;也有一種是用腳投票型,他們選擇「三十六計逃為上策」,利用手中擁有的較多社會資源,移居到霧霾不嚴重、環境較清新的地方,被稱為新一代「霧霾移民」;還有一種則是「鍵盤俠」型,他們一言不合即開罵,極盡譴責抱怨之能事,恨不能將別人的脊樑戳穿,卻從未低下頭反省自己。

  誠然,公眾對職能部門的質疑不難理解,面對被霧霾籠罩的生活,我們都有發牢騷的本能,更有提出問責的權利。但須知道,湛藍的天空和新鮮的空氣最終是治理出來的,而不是憤憤然質問幾句就能從天而降。對於工業化進程中、資源消耗巨大的中國來說,治理空氣污染,要「坐而論」,但更要「起而行」。

  在這當中,政府必須扛起主體責任,有力調整產業結構,有效控制環境風險,做出更多有利於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政策安排;企業則要切實落實污染減排目標,積極配合政府工作,需要限產的限產,應該關停的關停。

  公眾也不應袖手旁觀,而應當為捍衛藍天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大量數據表明,機動車尾氣、燃煤排放物等是北京等大城市霧霾的主要來源,其中機動車尾氣「貢獻」最大。我們不能一邊抱怨着霧霾的頻繁來襲,一邊依然故我大手大腳地消耗資源能源;不能光指責政府,而自己不肯為撥霾見日做出犧牲。

  應該看到,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推動這場變革,觀念的轉變是前提,利益的取捨是關鍵。

  既然同呼吸,那就共責任。面對黑色如同癬疾的霧霾,我們不能只站在道德高地上說別人,自己卻沒有任何行動。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保衛藍天,誰也沒有資格置身事外,袖手旁觀。 (記者 鄭曼玲)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