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中聯重科自主研製的全球最大混合動力礦卡ZTE520等「大國重器」吸引海外華媒記者的關注。右圖:享有「機械之都」美譽的湖南省會長沙,正致力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日前,海外華媒採訪團在鐵建重工研製的盾構機前留影。
烈日下的岳麓大道,車窗外不斷閃過一座座玻璃幕牆大樓,樓頂的標牌是不同研發中心的名字。長沙,這座內地中部城市,正以「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為目標,一點點拉近與世界的距離。
截至今年上半年,長沙累計實施近百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來自全球的企業、專家、資源不斷湧入。與此同時,長沙已攻克關鍵核心技術130餘項,其中27項達到國際領先或自主可控水平。\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長沙報道
兩年前,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首次提出「把長沙打造成全球研發中心城市」。不同於北京的政治科研資源、上海的資本網絡、深圳的完整產業鏈,長沙手裏握着一張全球工程機械之都的「底牌」。
機械之都 創新提升出口競爭力
在全球工程機械50強榜單中,長沙獨佔5席,山河智能是其中之一。其董事長付向東介紹,山河智能的產品遍布全球90%以上的國家和地區,接下來,公司還計劃建設海外工廠,把製造環節直接放到本地市場。
像山河智能這樣的企業,長沙還有很多。截至上半年,長沙高新技術企業增至8609家,同比增長29%;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13家,同比增長51%;獨角獸企業數量在兩年間增長3.5倍至9家。
長沙企業的全球化策略不僅體現在產量和規模,更體現在企業自主研發環節。「我們企業每一個出口項目,背後都有自主研發的技術支撐。」長沙理工大學智庫主任盧毅教授認為,長沙正在通過「全球研發─本地智造」模式,將創新力嵌入國際供應鏈,形成了獨特的出口競爭力。
以用促研 市場出題實驗室解題
除了工程機械等重工業支撐,長沙的實驗室正成為攻克「卡脖子」難題的新引擎。
在馬欄山音視頻實驗室,參觀者爭相體驗一台AI雙目直播相機。只需一個手勢,鏡頭便自動推拉,還能降噪環境音。實驗室主任涂永峰介紹,實驗室核心任務是攻克音視頻的「卡脖子」技術,至今,這裏已有7項成果實現產業化,衍生出3家科技企業,預計年內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億元。
在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科研團隊直接下車間為企業「解題」。科研人員與工程師並肩攻關,最終開發出國產離心鼓風機,替代進口產品,年出口額超5000萬元(人民幣,下同)。
圍繞工業重點產業,該中心已布局40個關鍵共性技術項目,不少填補了國內空白。其風光儲一體化核心設備更出口美、德、意等十餘國,累計銷售額逾40億元。「過去科研更在意論文,現在更關注企業需求。」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工業專家郭棟才說。
郭棟才稱之為「以用促研」。長沙的科研機構以市場需求來定義科研方向。「這種機制是長沙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關鍵。」
「銀彈」支持 「基金+高校」促成果轉化
為加速科研成果轉化,長沙正探索「基金+高校」模式,為研發提供「銀彈」支持。
北京大學長沙計算與數字經濟研究院副部長楊征介紹,該研究院與芯片企業合作,通過算法優化讓國產芯片性能提升5到40倍。這些科研成果的落地離不開資金的支撐。研究院通過「基金+高校」的模式來解決轉化問題,設立3億元創投基金,孵化出9家創新企業。「我們依靠『耐心資本』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助力更多優質科創企業在長沙落地。」
據了解,長沙各類科創基金規模已超430億元,知識價值信用貸款則如涓涓細流,累計為6293家企業授信1155億元。湘雅醫院芙蓉實驗室青年研究員小李介紹,她的成果經中試驗證後,迅速獲校友企業5000萬元投資,「從論文到產品,我們享有全鏈條支持。」
2024年,長沙在全球科技集群百強榜中躍升至第32位,在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升至第23位,較上年度分別上升5位、7位;國家創新型城市綜合排名躍升至全國第九,創下歷史最好成績。
根據規劃,長沙將在2030年初步建成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如今,夜生活與綜藝仍是長沙的名片,但2030的目標讓長沙的城市身份更加厚重,不僅是「網紅」,也要「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