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今年中國經濟最大風險可能是爆發「針對中國出口品的『貿易戰』」 資料圖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初顯,及去年四季度GDP增速的超預期回升,令中國經濟運行初顯「穩中向好」跡象。隨2017年全國兩會的臨近,有關「經濟何時築底」的討論不斷升溫。有經濟專家分析指,上季GDP超預期表現,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繼續「L形」尋底的軌跡,今年經濟仍將處「探底期」。但也有學者相信,今年是經濟持續築底的一年,明年初宏觀經濟有望逐步回暖。
大公報記者 倪巍晨
2016年中國經濟撥開迷霧、實現緩中趨穩。去年GDP連續三季保持6.7%增速,四季度更升至6.8%,全年6.7%的增速在全球列首;另一方面,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產能、庫存的下降令市場預期出現改善,降成本增強了企業信心,補短板則拉動了有效投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初顯。去年經濟穩中蓄進的勢頭,為今年經濟平穩開局奠定基礎,但經濟依然承壓的事實卻不能忽視。
公共服務業增速將回落
興業銀行兼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上季GDP的反彈,不會改變經濟繼續「L形」尋底的軌跡。他分析指,今年財政赤字率或不再提高,公共服務業增速將因此回落,房地產調控亦將拉低房地產銷售和房地產業增速;從總需求看,廣義信貸增速的下滑,意味未來經濟將逐季回落。
招行資產管理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直言,今年中國經濟仍存下行壓力,且經濟內生動力依然不足,房地產、汽車銷售降溫風險應予警惕;不過,財政、基建將續發力,人口結構帶來的工資剛性上升,進而利於消費穩定和升級的積極因素還將延續。
農銀國際分析師姚少華相信,中國經濟雖仍面臨挑戰,但在供給側改革逐見成效背景下,今年中國經濟將維持相對平穩的增勢,預計基建投資維持強勁增長、工業部門適度改善,以及消費增速保持平穩,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與美國貿易摩擦可能升溫、房地產市場降溫或會拖累經濟增長。
經濟運行仍存舊患新憂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明言,今年經濟可能的變數主要源自外部,最大風險或是爆發「針對中國出口品的『貿易戰』」;此外,若美國利率水平繼續大幅攀升、美元進一步顯著走強,人民幣貶值幅度或超預期。國內層面,若通脹上行超預期、金融市場大幅去槓桿,亦可能引發市場動盪。
「今年經濟運行存在四大不確定因素。」交銀金研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解釋說,首先是特朗普新政對中國經濟帶來的不確定性;其次,在美聯儲年內繼續加息背景下,資本外流和匯率貶值或相互推動,並帶來潛在風險;再次,民間投資雖有趨穩,但增長動力不足;此外,房地產市場若降溫過快,亦可能令經濟受壓。
中誠信國際董事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副所長閆衍提醒說,利率中樞有所上移,令企業實際融資成本抬升;原材料購進價格大幅攀升後,上遊行業價格向中下游價格傳導機制的不暢,使中下遊行業受進一步擠壓或惡化,是今年經濟運行中需關注的新憂。
至於經濟舊患,閆衍指出,一是「去槓桿」背景下,國企資產負債率進一步攀升;其次是債務風險尤其是非金融企業債務風險的進一步抬升;再次是房地產行業有所降溫,需警惕擠壓泡沫引發的房地產市場斷崖式下行風險;第四是固投資金來源增速進一步下滑;最後是人民幣貶值預期持續存在。
全年經濟增速6.5%可期
展望未來,汪濤認為,今年房地產活動雖或下滑,但決策層將依靠財政政策支持和基建投資,將GDP增速穩定在6.4%左右。魯政委相信,今年全年GDP同比增速預計為6.5%,各季度GDP增速分別為6.7%、6.6%、6.5%和6.4%。
劉東亮也預計,今年全年GDP增速或在6.5%至6.7%區間,通脹壓力雖有上行但不會對宏觀決策構成擾動,金融去槓桿仍在途中,「長周期角度看,中國經濟仍處『L形』探底期,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獲實質性進展前,經濟難言見底」。
閆衍判斷,今年經濟走勢會是「前高後低」,全年GDP同比增速或降至6.5%,「2017年是經濟持續築底的一年,底部運行的長度將持續約一年,2018年初宏觀經濟有望逐步回暖」。姚少華預期,今年中國經濟增長6.5%,較去年略有放緩。
劉學智說,今年中國GDP同比增速或達6.5%左右,若未來外需環境惡化、中美爆發「貿易戰」、匯率貶值幅度加大、地產銷售和開發投資增速顯著回落、民間投資繼續下滑,經濟增速或滑入6.5%以下;反之,若外需環境改善、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民間投資有所改觀,經濟增速有望高於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