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中微子質量和中微子的起源機制,是理解整個宇宙為何呈現今日面貌的核心問題之一。中微子振盪間接證明中微子具有非零質量,是目前最清晰、最被普遍接受的標準模型之外新物理的實驗證據。江門中微子實驗(JUNO)19日發布的第一個物理成果:兩個中微子振盪參數的最精確測量,測量精度即超過國際其他實驗十到二十年的積累,充分體現了實驗裝置的先進性。
中微子共有三種,即電子中微子,繆中微子和陶中微子。1998年日本超級神岡實驗發現了中微子振盪現象,即中微子能在飛行過程中從一種變成另外一種。2012年3月中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中微子第三種振盪模式,在國際上引起重大反響。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未來五年要加強基礎研究戰略性、前瞻性、體系化布局,提高基礎研究投入比重,強化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原始創新導向,產出更多標誌性原創成果。JUNO在運行兩個月後就取得重要突破成果,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江門中微子實驗副發言人曹俊表示,「未來五年,我們可以把精度提高到10倍及以上,應該可以確定中微子的質量順序,也就是確定到底哪種中微子最輕、哪種最重。可以預期,未來幾十年裏,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持續產生重要物理成果並培養新一代物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