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航空器是整個低空產業鏈的「樞紐」,而電池性能則是實現高標準低空飛行的關鍵。目前,在這兩個方面,中國都擁有顯而易見的優勢。比如,從先進的飛控系統、高精度傳感器,到碳纖維複合材料,我國在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力,不斷夯實低空經濟的數字基礎。
從「飛起來」邁向「用得上」
與此同時,專家也指出了我國發展低空經濟需要進一步克服的短板。「目前來看,我國在關鍵核心技術、應用場景普及等方面仍有發展空間。」中國人民大學重陽研究院研究員劉英舉例說,我國航空發動機、高精度傳感器進口依賴度仍然較高,低空智聯網覆蓋率仍然偏低,這些都是中國低空經濟從「飛起來」到「用得上」必須跨越的障礙。
「智能和安全將成為低空經濟發展的一體兩翼。」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宇紅認為,在發展低空經濟的關鍵階段,安全可控與智聯基建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命題,要打造高效安全可靠的低空智聯網,賦能低空經濟健康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向錦武也公開表示,低空經濟的發展將以無人機主導,以低空智聯網為保障,要大力開展修「天路」、築「天網」、造「天車」的智慧低空新基建。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謝良兵此間亦撰文指出,中國各地經濟基礎和資源稟賦差異顯著,低空經濟產業園並非通吃模式。各地應根據自身條件差異化布局,避免一哄而上,區域協同發展是良策。沿海地區可聚焦技術研發和高端製造,內陸地區則可側重應用推廣和培訓服務。建立跨區域協作機制,如粵港澳大灣區的低空經濟共同體,可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減少重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