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7月23日至26日,2025國際低空經濟博覽會在上海舉辦,一名參觀者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體驗模擬飛行。下圖: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無人機燈光秀表演在深圳市民廣場舉行。\新華社
編者按
特色農產品經由「空中快線」飛出深山、在長城邊飲一杯無人機送來的咖啡……今年以來,一架架無人機飛向田間地頭、偏遠山區,飛越城市樓宇、大江大河,成為物流運輸的新載體。「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完善產業生態,實施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加快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大公報》今起推出《天空之城》系列專題,從各地競爭、產業發展、商業模式等維度,探討低空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吃無人機種的有機菜,高樓開窗就能收發快遞,工作日打「飛的」上下班,節假日坐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四處旅行……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的空域,那些貌似科幻電影的場景正從「低空經濟」的藍圖逐漸變成現實。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各地積極搶佔「低空經濟」發展的先機,探索應用場景,引導社會資本投入,並紛紛借助自身稟賦優勢,努力實現錯位發展。\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報道
2026年市場規模衝萬億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低空經濟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2024年7月,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發展低空經濟提出明確要求。2025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隨後,國家發改委專門成立「低空經濟司」,工信部、民航局等部門亦紛紛出台舉措,助力低空經濟發展。在「十五五」規劃建議中,低空經濟首次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身份亮相,標誌着低空經濟從區域性探索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的系統布局。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研究院研究員劉英對《大公報》說,低空經濟擁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它不僅是新質生產力的生動體現,更將成為國家間角力的競爭點。當前,中國低空經濟已經進入「頂層設計+政策落地」的雙輪驅動階段。這體現出國家層面的高瞻遠矚,也必將深刻影響中國經濟生態的未來樣貌。
今年7月,中國民用機場協會正式發布《低空經濟基礎設施框架指引》。這一指引首次構建了四級指標體系,為全國低空基礎設施提供統一建設框架。這也標誌着我國低空基建進入系統化、規範化的新階段。空地一體新航行系統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學軍早前公開表示,隨着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低空經濟從技術路線到商業模式都得到進一步梳理論證,行業發展更趨理性,新的產業生態已經逐步形成。
因地制宜發展 各地各有特色
作為一片前景廣闊的藍海,低空經濟迅速成為各地競逐的新賽道。如今,北京正突破空域限制,在創新領域強勢發力;上海直指國際競爭力,其eVTOL企業已經佔據全國半壁江山;廣州則先發制人,率先實現載人飛行商業化;深圳志在「低空經濟第一城」,其無人機已牢牢佔全國七成產值。與此同時,蘇州推出「12345」發展體系,杭州構建數字低空生態,成都建設「西部低空中心」,重慶打造「飛行鄉鄉通」……眼下,低空經濟已經在中國多點開花,各地良性競爭勢頭正旺。
在國家頂層設計的支持下,各地也紛紛拿出硬實力,全力搶佔低空經濟的有利據點。據統計,目前,全國已有30個省區市將發展低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或出台相關政策,加快推動低空經濟項目落地。北京、廣州、蘇州、武漢等近20個城市還設立了產業專項基金,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向低空經濟產業。
根據交通運輸部與民航局聯合啟動的「全國低空交通一張網」建設規劃,2025年底前,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城市群將實現低空目視航圖全覆蓋。此前,北京、上海、常州等15個城市已率先宣布聯合共建「低空經濟生態圈」,計劃到2025年打造100個示範項目。從農林植保、電力巡檢,到物流配送、空中遊覽,全面加速低空經濟應用場景探索。
專家:市場將呈幾何級增長
有市場分析機構估算,2024年低空經濟領域共發生投融資事件達到156起,總融資金額約245.38億元,較上年增長47.7%;今年前5個月,相關投融資事件已發生87起,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與此同時,國內現存低空經濟相關企業達8.9萬家,其中,今年前5個月註冊企業同比增長220%,超過去年全年註冊量。
「未來,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呈幾何級增長。」中國信息協會通用航空分會榮譽會長王井水預計,2023年低空經濟產業規模達5059.5億元,2025年預計突破8000億元,2026年衝擊萬億,2030年劍指2萬億,年複合增長率超30%。王井水認為,低空經濟有望成為繼房地產、互聯網之後的新經濟支柱。
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韓鈞此前也公開表示,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空經濟產業鏈條長,涵蓋航空器研發製造、低空飛行基礎設施建設運營、飛行服務保障等各產業;應用場景豐富,既包括傳統通用航空業態,又融合了以無人機為支撐的低空生產服務方式;在工業、農業、服務業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對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具有重要作用,發展空間極為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