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馬浩亮:自戴「緊箍咒」 打破「保險箱」

時間:2017-01-09 03:16:26來源:大公網

  中紀委七次全會的一大成果,是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試行)》。這是一部針對紀委系統的監督文件,詳細規範了紀委執紀監督辦案的流程,是監督紀委的「緊箍咒」。也以實際行動說明,紀委自身不是無人監督的「保險箱」,反而要關進監督更嚴的制度「鐵籠子」。

  在全會前夕,央視播出了電視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曝光了魏健、曹立新、明玉清、劉建營等一批中紀委機關被查處的內鬼、蛀蟲。他們利用職權大肆收受賄賂,權錢交易,或是向調查對象通風報信,或者幫腐敗分子隱瞞掩蓋,辦人情案、關係案。

  這些案件的發生,有腐敗分子自身的原因,但客觀上也暴露出了原有工作流程的漏洞和問題。譬如,紀檢監察室承擔了多項職能,集多種權力於一身,這就造成了像魏健這種紀檢監察室負責人,對案件擁有擴大的影響力。另外,各個室長期對應固定地區或部委,也容易形成監督人員與監督對象之間的關係網。因此會出現天津市長黃興國主動拉攏紀委機關一個副處長的情況。

  十八大以來,中紀委一直在不斷深化改革,完善工作流程。問題線索管理權已從紀檢監察室分離出來,改由案件監督管理室統一掌握。並要求調取問題線索必須經過嚴格的報批程序,不能讓個人意志左右處置結論。按照改革設想,下一步,地市級以上紀委還將探索把日常監督的職能分離出來,成立專門的部門負責,紀檢監察室專司執紀審查,也不固定聯繫某一地區和部門,以避免長期接觸帶來利益瓜葛。

  要防止權力被濫用,就必須進行組織制度創新,真正形成各環節之間相互制衡的權力結構。今次中紀委全會通過的《規則》,既有對教訓的汲取,也有創新的總結,提出有針對性的防範措施,堵塞漏洞,形成既相互協調又相互監督制衡的工作機制,防止權力濫用。監督執紀問責的「探照燈」,不僅照別人,也照向紀檢機關自己,體現了勇氣和擔當。讓權力的運行處於制度軌道之上、光照之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