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穗研究員苦尋物證 粵港兩萬難民淪試驗品

時間:2016-12-12 03:16:33來源:大公網

  中山大學醫學院圖書館舊樓就是波字第8604部隊廣州大本營舊址。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大公網12月12日訊(記者黃寶儀)1941年底香港淪陷,上百萬香港難民先後逃回內地,不少人坐着「大眼雞」繞過大嶼山,歷經千辛萬苦從珠江口來到廣州,但是,剛脫離苦海的他們,旋即陷入了日軍細菌戰試驗魔窟,淪為「活人試驗品」,先後約兩萬粵港難民慘遭毒手。時移世易,這段暗無天日的歲月漸被遺忘,幸而仍有廣州的八旬老人沙東迅苦苦堅持,為後人了解這段歷史留下更多內容。

  廣州南石頭,是海珠區一條普通的行政街,時光倒流到七十四年前,它是數以萬計香港難民逃亡的落腳點,不幸的是這裏也是大部分水路逃亡香港難民的生命終點。一份名為《訪問何瓊菊記錄》的泛黃手稿,記錄當時逃難港人的悲慘經歷。「日軍侵佔香港後,一九四二年初(春節前)我帶着兒子、女兒和家婆共四人,買船票坐拖渡船從香港回到廣州,全船約四百八十人。船到廣州南石頭後,被日軍攔住不給上岸,說要檢查瘟疫,驗大便。如認為有問題,就拉入廣州海港檢疫所的傳染病室,有入無出。我在船上大約月餘,我走的時候,原來的四百八十人,最後只剩下四十餘人……」

  這樣的手稿,沙東迅家裏有厚厚的一疊。沙東迅,退休前為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也是公認的調查研究侵華日軍在粵進行細菌戰與化學戰第一人。「慘無人道!」已經耄耋之年的沙東迅,說起這段歷史依然滿腔憤怒。

  填補廣東抗戰史空白

  抗戰時期,廣州曾有過一支專門從事細菌研究和生產的日軍波字第8604部隊,是一個早已被認知的事實。一九四九年,在伯力審判法庭上,曾擔任8604部隊長的日本細菌戰犯佐藤俊二軍醫少將供述:廣州波字第8604部隊「是在一九三九年間建立的」,這支部隊「曾從事研究和大批生產過用以攻擊中國軍民的致命細菌」,「我從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到一九四三年二月間領導過廣州波字第8604部隊」。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關於「日軍波字第8604部隊」的歷史,就僅僅停留在這幾句話上。

  沙東迅依然記得一九九四年那封來自的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和軍事醫學科學院的信:「茲悉前日軍有『波』字第8604細菌部隊,又稱華南防疫給水部隊,設在廣州,此事,在我國尚無記載,成為歷史的空白,務請大力協助。」正是這封來信,讓曾參加過《簡明廣東史》有關廣東抗戰部分撰寫工作的沙東迅決定盡力填補這個空白。

  然而,憑着「中山醫」、「廣州灘石頭檢疫所」這些有限的關鍵字,沙東迅找資料、查檔案、走訪現場,然而很長一段時間都一無所獲。其實,一名曾參加侵華戰爭的日本人丸山茂一九九三年在東京參觀731部隊的罪行展覽後,良心震動,就在東京第一次揭露了廣州細菌戰的內幕,但當時資訊不發達,沙東迅並沒有第一時間獲得信息。後來,根據丸山茂提供的資料,沙東迅多次走訪,終於核實中山大學醫學院圖書館舊樓就是當年「侵華日軍細菌戰廣州大本營舊址」,而海珠區南石頭則是當年難民收容所和偽粵海關海港檢疫所的所在地。

  學子不識細菌戰罪惡魔窟

  一九三八年十月三十一日,廣州淪陷第十天下午三時三十分,日本華南派遣軍波字第8604部隊進駐中山大學醫學院圖書館,號稱「華南防疫給水部」,配備一千二百多名專業人員,對外打着防疫招牌,實際上卻在廣州秘密進行罪惡細菌戰,用粵港難民和中國戰俘進行滅絕人性的活人試驗和活體解剖,殺害了成千上萬生命。據日本《化學戰史》記載,日軍還對廣東先後實施二十次的毒氣戰。

  今天的中山大學醫學院一派祥和,很難想像曾發生過慘無人道的事情。舊圖書館外圍搭起了棚架正在維護,依然有不少學子前來,但記者隨機攔住了多名學生,大部分沒有留意過正門前的「侵華日軍細菌戰廣州大本營舊址」牌匾,對於這一段歷史也沒有了解。

  見證者逝去惡行漸被遺忘

  同樣的情景,在南石頭再次上演。因為靠近珠江,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南石頭一帶就成為廣州的新工業區,更早之前,這裏則是讓香港難民絕望的難民營。當記者走進廠房,只看到了很多廢棄的車間及「小清新」風格的創意場所。

  無論是保安,還是在這裏工作的文青,都不知道這裏曾是難民營。只有已六十多歲的何伯,曾經聽長輩說過這裏曾有一座規模宏大、神秘陰森的南石頭懲戒場,抗戰之後又變成粵港難民營。

  「那些親身經歷的老人家都已經不在了,很遺憾!」與波字第8604部隊相關的歷史遺跡得不到重視和很好的保護,幾乎成為年近八十歲的沙東迅一塊心病,他不止一次向相關部門提交建議,提出在原址建展覽室展示等方式,都沒有得到積極回應。如今,沙東迅只想好好整理自己採訪記錄和研究的材料,以後全部捐給檔案部門,「為這一段歷史留下更多物證,也為後人了解這段歷史留下更多內容。」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