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實驗室裏消毒、培養細菌用的箱子,以及鼠疫桿菌試管\資料圖片
無數歷史事實證明,日軍甲字1855部隊純粹就是一支披着「防疫」外衣的細菌戰部隊。但侯璽則表示,由於時代久遠,加之在日軍投降前後將關於這支部隊的一切信息「毀屍滅跡」,令後人難以尋找相關的證據和材料。但無論日軍如何掩飾,這段慘痛的歷史不能被忘記。
1943年,二戰的格局發生轉變,日本大本營開始策劃大規模細菌戰,北京城內散布的霍亂菌是日本準備大規模細菌戰的預演。1944年年底,形勢四面楚歌,為挽救敗局,急於動用細菌武器這一「王牌」,日軍開始大規模生產鼠疫跳蚤,其中關東軍月產150公斤、華北20公斤、華中30公斤、華南10公斤、南方軍60公斤、日本國內30公斤,並計劃於1945年發動一次最大規模的戰略性細菌戰。由於中國軍隊的反攻,以及美軍和蘇軍的共同突擊,日本被迫投降。這一毀滅人類的罪惡計劃才被制止。
解散部隊 官兵竄逃回國
侯老介紹,由於細菌戰的特殊性,狡猾的日寇在戰敗後很有可能在第一時間消滅證據,撤掉番號。這個猜測在1855部隊的第三課衛生兵松井寬治的證詞中得到證實。他說,戰事結束當日,他的隊長便下令破壞細菌研究所,破壞工作持續了三天三夜,通宵達旦。他們在後院挖了大坑,先把跳蚤放進去,隨即撒上汽油焚燒。重要的書籍和細菌培養器具也被燒毀了,有附近居民表示看到焚燒的火煙三個晝夜都沒斷。同時,一萬個培養跳蚤的汽油桶被卡車運走。
松井寬治還說,在完成破壞工作後,他回到本部,得到了解散部隊的命令,把華北防疫給水部的名稱從華北派遣軍的名冊中塗去,所屬官兵都轉屬到各陸軍醫院,或扮成日僑、或混入其他部隊逃回日本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