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太行人家」萬里踏訪救古村/大公報記者 顧大鵬

時間:2016-12-07 03:16:37來源:大公網

  圖:正在消失的太行山古村落/大公報記者顧大鵬攝

  近日,河北大學「太行人家」跨學科課題組萬里踏訪再次走進太行山順平縣大悲鄉劉家莊,趕在劉家莊等一批古民居將被改造發展鄉村旅遊前,進村開展搶救性的考察和記錄。河北大學建工學院副教授賈慧獻說,「千姿百態的太行山古村落,正像城市一樣千城一面,喪失文化個性和活力。如果不及時搶救,中國農耕文明的根和魂將很快消失,搶救古村落文明刻不容緩」他建議,「特色小鎮」的經營者,多到太行古村落尋找靈感,「觀品物兮終復魂,形已消兮氣猶存」。

  賈慧獻專注研究太行山古村落10餘年,他將太行山古村落定義為:「原始定居性村落、避世田園村落、防禦性村落」三種類型。由於這些村落「一族累世聚居一村」,形成了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一方水土一方鄉音」的獨特的太行山村落文化,反映在建築上亦各具丰采。如曾有「小北京」之稱的邯鄲武安伯延村,其晚清四合院建築與北京、山西的迥然不同,這裏的四合院多呈現以防禦為主的碉堡式樣。

  賈慧獻發現,在眾多的太行古村落中,幾乎每個村莊都有道觀、佛寺和孔廟。儘管這些宗廟多已經毀壞,但民間的宗教信仰依然根深蒂固。大悲鄉劉家莊村的整個村莊依山就勢由石頭砌成,令人驚訝的是村裏的石牆,十幾步遠就有一個石龕。據村中老人講,這些燈龕看似沒有區別,但卻有名有姓有主。每逢節慶活動村民們會自覺按時亮起心中的「神燈」,為之添油撥捻。儘管很多燈龕已不見,但村民心中的「神燈」依然存在。

  莫求新求快 留古村容村貌

  探訪太行山古村落十年前原本是賈慧獻老師的周末個人行動,很多時候他會帶上夫人和孩子,幾乎不為外人所知。一年前,他註冊了「太行人家」公眾號,把10年積累的圖文資料整理成故事曬出來:老農推碾、瞎驢拉磨、老井、小河……還有正在消失的古村落。他沒有想到,每期的閱讀量從1千上漲到20萬。學校教務處、院長、校長、市長都打來電話說:「太行人家好!」

  後來,「太行人家」就變成了河北大學的一個集體行動。「太行人家」團隊不止關注課堂,面對風靡全國的大躍進式的「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建設,賈慧獻十分焦慮。他表示,「千鎮一面」的人造空鎮,不可能有鄉情、鄉音和鄉愁。「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必須在保持古村村容村貌的前提下,以留住原村民為根本。大拆沒有出路,把農民趕上新樓由開發商做商業經營也行不通。因為人沒有了,鄉情、鄉音和鄉愁也就不在。「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也就沒有了個性和生命力。「『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切莫求大求洋求新求快」賈慧獻說。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