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大會,昨天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紀念活動甫開篇,全場合唱《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衛黃河》等抗戰歌曲,激昂豪邁,氣勢如虹,瞬間將我們帶回八十多年前戰火紛飛的歷史場景中。
《流亡三部曲》是抗戰時期廣為流傳的愛國歌曲,第一首便是創作於一九三六年的《松花江上》。詞曲作者張寒暉當年在西安從事抗日宣傳工作,親眼目睹眾多流亡至關內的東北民眾衣不蔽體、無家可歸的慘狀。深感於同胞苦難,他寫下此曲,悲愴淒涼,感人肺腑。據說,當年遊行的愛國學生高唱此曲的情景,連張學良見到都深受感動。更有後來,與日偽軍作戰時,我方戰士在戰壕中齊唱此曲,唱着唱着,匿身炮樓的偽軍也跟唱起來,邊唱邊哭,後來紛紛繳械投降。足見在歷史的緊要關頭,藝術可作刀劍,可禦敵自強。
相較於《松花江上》的悲戚嗚咽,《在太行山上》和《保衛黃河》兩首抗戰歌曲的曲詞與意境更為激昂熱烈。抗戰爆發後,太行山脈及晉冀魯豫根據地成為紅軍抗戰的核心戰場,在當地,八路軍、民兵與日本軍隊開展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在太行山上》的詞作者桂濤聲有感於八路軍與太行山百姓魚水深情,在營地中寫下充滿激情和浪漫氣質的歌詞,後由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譜曲,迅速在敵後抗日根據地廣泛傳唱。諸如「千山萬壑,銅壁鐵牆,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等極具感染力的歌詞,配合節奏鏗鏘的旋律,宛若一首「戰鬥」之歌,極大地鼓舞了軍民士氣。
同樣由冼星海譜曲的《保衛黃河》則是另一首抗戰名曲,至今仍時常在全國各地的國慶音樂會上演出,成為保家衛國、民族精神的象徵。詩人光未然被黃河之澎湃吸引,創作長詩《黃河吟》,經好友冼星海譜曲,寫就八個樂章的音樂史詩《黃河大合唱》,《保衛黃河》是其中的第七樂章,鏗鏘怒吼,吹響「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的戰鬥號角。一九三九年,《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儘管場地和樂器條件簡陋,卻大獲成功,深深感染並鼓舞了彼時艱苦抗戰的將士和民眾,同仇敵愾,奮勇前行。
雖說抗日歌曲的詞曲風格不盡相同,其間始終貫穿昂揚不倒的民族精神和家國情懷。這是藝術回應時代、藝術服務人民的閃光例證。八十多年後再聆聽,再思考,望能激勵今天的藝術創作者寫下屬於這個時代的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