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三江源靜度水源保護區,當地人舀出泉水直飲\網絡圖片
瑪多,在藏語裏是「黃河源頭」之意。瑪多縣原本水草豐美、牛羊滿坡。後來該地區出現過度放牧現象,以及掠奪式開挖黃金。統計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採金佔用草地1600萬畝,毀壞草原50萬畝。
瑪多縣飽嘗了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惡果──草場退化、湖泊乾涸、鼠害猖獗威脅着當地群眾的生產和生活,部分牧民成了「生態難民」。
在黃河岸邊長大的蘭吉太老人回憶說,「守着源頭沒水吃,縣城裏的水井乾枯沒水,我們要從幾公里外的河裏拉冰回來,溶化了吃水。」
從2005年開始,依託三江源一期自然保護工程,瑪多縣全面實施了沙化治理、禁牧封育、退牧還草、移民搬遷、濕地保護、人工增雨等16個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保護草原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
因降水持續增加,「千湖之縣」瑪多過去萎縮和乾涸的湖泊開始恢復,湖泊數量從2004年的1800個,現在增加到了5050個;濕地面積由2005年的4276平方公里增加到了現在的6111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20%以上。 (記者 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