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青海省曲麻萊縣幹部群眾探討加強三江源生態保護\大公報記者唐瑜攝
青海省11年前啟動宏大工程,治理三江源(長江、黃河、瀾滄江)日益惡化的自然生態。經過治理,當地草場植被得到迅速恢復,風沙天數越來越少,水資源也由前期的偏枯態勢轉趨豐富,在實現「一江清水向東流」的同時,保障了大半個中國和東南亞的用水。\大公報記者唐瑜青海報道
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長江、黃河、瀾滄江都發源於這裏,被譽為「江河源」、「中華水塔」,是中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是高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亞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重要啟動區。
最近幾十年來,隨着全球氣候變暖,三江源的冰川、雪山逐年消融萎縮,水域面積縮小,沙化、水土流失情況加重,加上盜獵、亂採現象嚴重,部分地區人群被迫遷徙。
針對這一狀況,國家啟動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給予了政策、資金、項目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2016年8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青海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保護優先,堅持自然恢復和人工恢復相結合,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環保成為居民自覺行動
治多縣,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縣」,位於玉樹州中西部,處於「中華水塔」的核心區。治多縣索加鄉境內有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藏羚羊的「環保衛士」傑桑.索南達傑便出生在這裏。
從2012年8月8日起,索加鄉動物保護節成為玉樹首個實際意義上的動物保護活動。
治多縣加吉博洛鎮日青村60多歲的牧民瑪德,每次出門時,瑪德都會帶上一個編織袋,在巡護草原的同時也把垃圾撿起放到垃圾集中點,然後組織村民將垃圾運到縣城的垃圾集中處理點。在當地,環保理念已經植根於每個人心中並成為大家的日常行為。
2005年,三江源一期工程實施後,當地生態系統水源涵養能力增加,加上降水量增加,扭轉了工程前江河源區向下游供給水資源總量持續下降的趨勢。
為鞏固成效,國務院於2013年12月通過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二期工程。主要建設內容為生態保護和建設、支撐配套兩大類24項工程,總投資超過160億元人民幣。2016年4月,青海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成為全國第一個探索國家公園全新體制的試點省份。
「中華水塔」資源轉趨豐富
「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實施以來,對長年生活在玉樹的人來說,最為明顯的感受是,草場植被恢復,風沙天少了。現在即使是氣候最乾燥的一月,也不會受到風沙的侵擾。」玉樹市環境保護和林業局局長扎西旦周說。
青海省水利廳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5年的15年間,「中華水塔」水資源由前期的偏枯態勢已總體轉豐。2015年,青海省入境水量57.34億立方米,出境水量526.9億立方米。三江幹流省界斷面全年水質類別均為一至二類。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李曉南透露,到2020年,青海計劃完成退牧還草1285萬公頃,治理荒漠化土地20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3萬公頃,保護濕地面積20萬公頃,長江、瀾滄江水質總體保持在一類,黃河一類水質河段明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