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工業和信息部9日介紹,「十四五」期間,中國人形機器人已具備全產業鏈製造能力。圖為2025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期間,一人形機器人與小朋友握手。/新華社
國務院新聞辦9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中國新型工業化發展情況。
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在會上介紹,整個「十四五」期間,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增量預計將達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其中在未來產業方面,激光製造技術整體水平進入到國際第一梯隊,人形機器人具備了從關鍵芯片、部組件到整機的全產業鏈製造能力。/大公報記者 郭瀚林北京報道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樂成在發布會上介紹,2020-2024年,中國全部工業增加值從31.3萬億元增至40.5萬億元,製造業增加值從26.6萬億元增至33.6萬億元,整個「十四五」期間製造業增加值增量預計達到8萬億元,對全球製造業增長貢獻率超過30%。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已接近30%,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同時,製造業門類體系完整優勢愈發顯著,全世界504種主要工業產品中,大多數產品產量中國居世界首位。
激光製造技術進入國際第一梯隊
李樂成表示,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十四五」以來,工信部支持46個城市開展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累計建成230多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和1260家5G工廠,工業機器人新增裝機量佔到全球的比重超過了50%。在新興產業方面,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培育壯大。其中,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相當於2020年全年的9.5倍,產銷量連續10年保持全球第一,光伏和風電裝備的產量也位居世界前列,造船業國際市場份額持續全球領先。
李樂成還透露,在未來產業方面,工信部系統謀劃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能源、未來健康等六大重點方向,指導地方因地制宜建設了63家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其中,超導量子計算機、光量子計算機實現了量子優越性驗證,激光製造技術整體水平進入到國際第一梯隊,人形機器人具備了從關鍵芯片、部組件到整機的全產業鏈製造能力,腦機接口應用從醫療領域向教育、工業等領域拓展,生物製造技術也在醫藥健康、日化美妝、綠色能源等行業廣泛應用。
去年新能源車整車消費超2萬億元
「不僅我們身邊的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了,而且在許多國家包括一些汽車強國的大街上,中國品牌的新能源汽車也越來越多。」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會上表示,2020年到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從140萬輛左右增長到1300萬輛左右,新能源汽車的銷售佔比從2020年的5.4%提升到40.9%。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整車消費超2萬億元,帶動了產業鏈上下游和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形成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辛國斌談到,中國企業近年陸續攻克一批技術難題,純電動乘用車平均續駛里程已接近500公里,動力電池單體成本降低30%,壽命提高40%,充電速率提升3倍多。他並坦言,新能源汽車產業目前還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高端智能車用芯片仍有短板、產業存在非理性競爭等。下一步,工信部將進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規範產業競爭秩序,持續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