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深港合作圓桌會議在深圳舉行 /大公報記者黃仰鵬攝
深港合作圓桌會議第二次專題會議11日在深圳舉行,來自兩地的4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兩地口岸通關以及軌道等跨境交通的銜接和合作進行探討。針對廣深港高鐵的口岸通關模式,不少學者認為,「一地兩檢」益處多,最能體現高鐵效益以及香港段互聯互通的意義和作用,應盡快落實。他們指出,兩地應對「一地兩檢」異地執勤涉及的諸多細節進行溝通商討,並各自以立法形式落實和規範相關安排。/大公報記者黃仰鵬深圳報道
從十年前的西部通道到在建的廣深港高鐵、蓮塘/香圍園口岸、東部過境高速,深港兩地的跨境基礎設施取得不少進展。然而,廣深港高鐵香港段2010年1月動工,至今已超過6年,計劃於2018年度完工,但有關方面對於通關安排依然未有定案。
「一地兩檢在西部通道成功了,但在高鐵上卻遇到了阻力。如果廣深港不做一地兩檢,香港花800個億實在是冤枉。」曾參與西部通道建設的深圳市軌道交通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副總指揮趙鵬林認為,高鐵香港段口岸通關模式應參照深圳灣口岸的模式,在西九龍設置內地口岸區。
趙鵬林還指出,目前西九龍已預留了1.2萬平米內地口岸區,參照深圳灣口岸模式,兩地政府需解決在特定區域內的海關、邊檢等的執法權問題,以及香港段的應急救援和治安管理等具體問題。
跨境直通強化國際自由港
趙鵬林說,「一地兩檢」讓所有旅客一次性完成進出境,旅客最便捷。而香港發往內地的高鐵班次均不受通關限制,強化香港國際化。同時港鐵公司可參與全國鐵路運營,分享高鐵沿線城市客流,運營效率和效益大大提升。而內地旅客亦可無需通關即可享受港鐵高標準、國際化服務。
趙鵬林認為,當前內地鐵路面臨改革,港府對待市場的經驗,以及港鐵對待管理、服務以及成本控制超過內地公司,希望通關模式早日敲定,讓港式的服務參與到內地高鐵,提升運營水準。
便捷通關方實現高鐵優勢
而對於一些人提出的「兩地兩檢」或車上檢,趙鵬林也表達了不同看法。他指出,多地兩檢需要沿線城市均設置口岸,而絕大部分車站均未預留空間,不具備條件。而倘若實施「兩地兩檢」,無疑將京廣深港高鐵分割兩段,旅客換乘時間損耗大概在1個小時左右,令高鐵競爭優勢喪失。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研究主任方舟表示,當前有關「一地兩檢」的建議,主要有:車上檢,授權港方代為檢查,賦予內地人員在西九龍站行使「出入境、海關、檢驗檢疫權力」,以及實行深圳灣大橋口岸「一地兩檢」。他認為後兩種可行性較高。
深圳市口岸辦主任羅建鵬則表示,「一地兩檢」從物理形態和硬件設施上,都不成問題,最主要是雙方有高度的互信,如何靈活對待兩地法律的差異。此外,「一地兩檢」的通關模式之下,異地執勤面對的問題,譬如通訊、生活,以及對非法人員的截留等方面,需要雙方有針對性地進行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