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工藝已經失傳的貝綴作品《我們偉大的祖國萬歲》/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歌頌祖國、反映時代主旋律,一直是新中國成立後工藝美術創作的重要題材,惠來早已失傳的貝綴工藝畫、久負盛名的楓溪瓷公仔、栩栩如生的石灣陶瓷、巧奪天工的木雕……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即陳家祠)最近展出了近200件民間工藝精品,顛覆了大眾對於紅色收藏古板、無趣的印象。
惠來貝綴工藝現已失傳
這些多姿多彩的民間工藝品時間跨度大,從1950年開始,包括石灣陶、楓溪瓷、廣彩、麥稈畫、嵌瓷、惠來貝綴等廣東民間工藝,代表?嶺南地區的工藝美術水平。題材涉及革命戰爭、保衛祖國、英雄模範、民族和諧等內容,以藝術的手法再現新中國建設歷程,折射了共和國歷史的變遷。記者現場看到,前來參觀的小朋友對革命的內容和英雄故事特別有興趣,都興致勃勃的聽長輩「憶苦思甜」。
與廣為人知的「三雕一彩一繡」相比,在這次展覽中還特意展出了一些失傳的工藝,其中最受矚目的是一幅惠來貝綴作品《我們偉大的祖國萬歲》,講解員介紹說這是在1959年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專門創作。
遠遠看去,作品以國徽為主體,國徽下面是一望無際的農田,兩旁火車飛馳而過,形象的將當時中國工業、農業的快速發展表露無遺,而花卉的掛屏使整幅作品看上去典雅莊嚴,走上前看則是層次分明、顏色厚實,很難想像這其實是用天然貝殼拼製而成。目前,惠來貝綴的工藝已失傳,因此這幅曾被選送北京參加建國十周年展覽會的作品更顯珍貴。
麥稈貼畫也是本次展覽中一個亮點,1965年創作的《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以建國10周年的「十大國慶工程項目」之一的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為主題,利用麥稈本身的色澤、紋彩、質感,上色、剪裁、黏貼而成,既具有油畫的強烈色彩,又有刺繡的細膩婉轉。 (記者 黃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