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倪巍晨上海報道:當前中國決策層更注重在“穩增長”與“供給側改革”間尋求平衡,分析稱,現階段央行基本借助市場化手段調控流動性,這預示決策層並不傾向降準、降息等更具強信號的貨幣工具,預計政策寬鬆勢頭或已見頂,短期宏觀政策將維持現有基調。
交銀金研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留意到,近階段中國央行基本借助市場化操作平抑和調節流動性,市場流動性調控節奏維持穩健和適度靈活,這表明貨幣當局並不願通過降準、降息,向市場傳遞更強信號,藉此防範政策的“大水漫灌”。
料年內降息概率較小
他續稱,鑒於下半年美聯儲升息預期始終存在,在內地市場未爆發大面積違約風險前提下,年內降息概率相對較小,“央行或透過‘利率走廊’等結構性政策工具替代降息”。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日報》上月發表“權威人士”訪談文章,刊文指出,要防範金融風險、推進結構性改革等。此外,有媒體刊文,中國央行要求繼續實施穩健貨幣政策,藉此為結構性改革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據此分析,近期決策層不斷釋放“防風險、促改革”的政策信號,加之宏觀經濟有所反彈,且信貸整體仍強勁擴張,預計政策寬鬆勢頭或已見頂,未來數月宏觀政策料維持現有基調。
申萬宏源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強調,中國經濟增速仍處正常區間,只要不出現失速風險,宏觀政策總體就將維持穩定基調,預計年內財政政策將更有力度,貨幣政策則更具靈活性。
他並指,貨幣政策除了為積極財政政策提供配套資金,為供給側改革提供必要支持外,年內其另一大重點是應對美聯儲升息,“美聯儲若超預期升息,也不排除央行再度使用降準,甚至降息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