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西河.金陵懷古》懷古傷今,將現實和幻想交織,與王安石《桂枝香》堪稱雙璧。
學海書樓為紀念羅慷烈教授(1918-2009)對國學界的貢獻,繼陳湛銓(1916-1986)、蘇文擢(1921-1997)教授紀念講座之後,於本年十月至十二月期間,在大會堂舉辦「羅慷烈教授紀念講座」。羅教授是當代著名詞人,在古韻文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筆者在香港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時,羅教授已退休,無緣親炙。羅教授是研究周邦彥(1056-1121)詞的權威,著有《周邦彥清真集箋》。這裏介紹周邦彥的名作《西河.金陵懷古》,亦是對羅教授的懷念。
周邦彥,字美成,晚年自號清真居士。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少年落魄不羈,後在太學讀書,因獻《汴京賦》而被宋神宗(趙頊,1048-1085)賞識,擢為太學正。哲宗(趙煦,1077-1100)時任廬州(今安徽合肥)教授、知溧水縣(今江蘇縣名)、國子主簿、秘書省正字。徽宗(趙佶,1082-1135)時先後為校書郎、考功員外郎、大晟府提舉等。晚年再轉州府,最後任南京鴻慶宮提舉,卒於齋廳,年六十六。
詞接柳永 長於鋪敘
周氏精通音律,創制不少新詞調。他的詞承接柳永(987-1053),多寫男女之情和羈旅離愁,市井氣少而宮廷氣多,而且長於鋪敘,言情體物,窮極工巧,又善於熔鑄前人詩句,辭藻華美,音律和諧,具有渾厚、典麗、縝密的特色,是婉約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
《西河》是詞調的名稱。王灼(1105-1160)《碧雞漫志》記載唐大曆初,有樂工取古《西河長命女》加減節奏而成新聲,又稱它入大石調,聲調奇古。周氏《清真集》標明這一闋《西河》入大石調,共一百零五字。分三疊,第一、二疊各四仄韻,第三疊五仄韻。
「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遶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
「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繫。空餘舊跡鬱蒼蒼,霧沉半壘。夜深月過女牆來,傷心東望淮水」。
「酒旗戲鼓甚處市?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裏」。
羅慷烈教授說本詞是周邦彥於溧水任內(1093-1096,時38至41歲)的作品。由於當時朝廷對地方官吏限制不嚴,周氏閒時出遊,不止於溧水一地。今存建康、江寧、茅山、琴川等地方志,均載有周氏作品。本詞收錄在《建康志.樂府》內,亦可印證羅教授的說法可信。
全首詞分作三疊:上片起調至「風檣遙度天際」,寫金陵山川形勝;中片由「斷崖樹」至「傷心東望淮水」,寫金陵古蹟並發出憑弔;下片由「酒旗戲鼓甚處市」至末尾,寫眼前景物及朝代更替的興亡之感。
上片開首兩句扣緊題目,為全詞的「總綱」,以「佳麗地」橫空發端,點出題目「金陵」二字,接下「南朝盛事誰記」一句,照應題目「懷古」二字;兩句一揚一抑,前句將金陵推上了歷史所賦予的令人艷羨的地位,後句帶出歷史興亡的無限蒼涼之感。詞人接下來並無交代「南朝盛事」的史實,純以寫景說情。「山圍」四句檃括劉禹錫《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詩意,寫金陵有山圍、江遶的雄偉屏障,而清江兩岸亦奇峰秀麗,只可惜人事變遷,孤城寥落;詞人將「寂寞」的感受轉向「怒濤」,說怒濤寂寞而拍打孤城,這種擬人化的效果,大大加強了物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感覺。此時,征帆遠去,就更為眼前景色,塗上一層淒然冷漠的色調。
中片起兩句「斷崖樹,猶倒倚」亦突兀,斷崖倒樹,觸目荒涼,著一「猶」字,更添滄桑感;而此乃「莫愁艇子曾繫」的地方。詞人巧妙化用南朝樂府《莫愁樂》「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雙槳,催送莫愁來」,呼應上片「南朝盛事」。當年莫愁女在這裏笙歌鼓舞;如今卻「空餘舊跡鬱蒼蒼,霧沉半壘」,這種物是人非的情景,令人感觸。詞人再用劉禹錫《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的詩境,寫出月影移動,詞人獨立蒼茫,東望淮水,不禁呼出撼人肺腑的「傷心」二字。
下片開始,又與中片末的冷寂氣氛不同,「酒旗戲鼓甚處市」,既呼應上片「佳麗地」,也具體地回應昔時盛事,如酒帘飄飄,樂鼓咚咚的一片喧鬧景象。如今的情景,已大不如前。「想依稀」以下數句,詞人化用了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詩境,以特寫鏡頭,寫燕子從望族的高堂,飛向普通街巷的人家,在夕陽的餘暉裏,相對呢喃。燕子無知之物,自然「不知何世」,牠的呢喃之聲,亦本無深意,然而在詞人聽來,竟勾起古城盛衰之感,由人及物,則燕語呢喃,亦「如說興亡」了。
與《桂枝香》堪稱雙璧
全詞懷古傷今,將現實和幻想交織,景色虛實並舉,疏密遠近相間,意境開闊,又善於融化古人詩句,一如己出,寫來疏蕩而悲涼,氣韻沉雄,與王安石《桂枝香》堪稱雙璧,為懷古詞中的佳作。
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粵語正音推廣協會主席 招祥麒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