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鄰居的父母去年退休後過來與他一起生活,兩位老人不愛打牌,也不愛散步,沒事就喜歡種地,來了不到一個月,就把小區不起眼的幾處犄角旮旯荒地全部種上了蔬菜瓜果,像侍弄花草一樣,每天精心地打理從荒地裏長出的寶貝。原以為那些小石頭與瓦礫遍布的地方沒有肥力,長不出好果,沒想到結出的黃瓜、番茄、菠菜、蠶豆、水蘿蔔長勢都挺好。
眾所周知,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顯示,到二○一九年底時,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一點三六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成。但許多人對種地有執念,有地要種,沒地開荒種,巴掌大的地方也要種上點東西。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莫礪鋒在他的新書《莫礪鋒演講錄》裏提到一個故事,一次他陪老師程千帆在南京玄武湖畔散步時,程千帆先生看到一塊碧綠的草地,自言自語地說:「這些草夠五頭牛吃一天了。」看到這段話,想如果是鄰居的父母站在那塊碧綠的草地前,感嘆的可能是「把土地平整一下,長出的糧食夠五頭牛吃半年了。」
在家附近河邊,我也曾開墾出一塊不大的野地,種上了十幾棵玉米。那些天,下了班就往地裏跑,給它們鬆土、澆水,看有沒有比昨日長高一厘米,有時颳起強風,還想着千萬別吹倒了幼苗。不過,前期常去打理,後來漸漸疏於管理,隔月再去,已經「草盛豆苗稀」,讓我切身感受到,俗話所講「人勤地生寶,人懶地生草」果然是良訓。
於郊區租一塊共享菜地,體驗田園生活,據說現在成為大城市裏一些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對於他們來說,搬櫈子坐在地裏,看親手所種的蔬菜瓜果長勢大好,煩惱瞬間消失。而且科學研究證明,土壤中含有益生菌和微生物,看似髒兮兮的泥巴,實是訓練免疫系統的「天然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