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3年零8個月的抗戰,遺下了許多抗戰遺址,為了使歷史不被埋沒,新社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勇理事長,理事曾興隆、侯漢碩等舉行請願行動,促請特區政府保護抗戰遺址。
保護抗戰遺址可以最真實地還原抗戰歷史,守護民族記憶。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勇列舉了日軍為了對付東江縱隊游擊隊,在沙頭角鹿頸山頭建成了大型槍堡群,黃竹洋、伯公岰及白虎山等地發現的抗戰遺址,鹿頸槍堡群是保存得最好,在2009年被古諮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香港大學團隊曾經花了約10年時間進行研究,批評當局古諮會只是陳述該處由多個機槍堡、觀測台及塹壕組成,並沒有進行詳細考究,許多歷史真相被隱沒。從可考證的歷史記載,英軍向日軍投降後,只有東江縱隊抗日游擊隊與日軍進行戰鬥,他們的足跡遍布元朗、荃灣、北區、西貢等新界地區,拯救美軍飛行員和戰俘、搜集日軍情報等,一直堅持到日本投降。
新界北區有非常豐富的抗戰遺址,每一處抗戰遺址都不是普通景點,是一段抗戰歷史的濃縮,大量的遺址可以為市民和青少年提供寶貴的愛國教育題材。香港嶺南大學就建議沿沙頭角、鹿頸、烏蛟騰等地設立三條文物徑加以保育,將歷史研究、愛國教育和國民教育結合起來。
多年以來,新界社團聯會透過多個途徑爭取特區政府保護文物,我們透過全國兩會,希望加強兩地在宣傳香港抗戰歷史教育上合作;我們亦多次向特區政府提出設立香港永久性抗戰歷史紀念館和保護文物的訴求,雖然民政事務局正研究有關方案,但我們認為政府應加快進行。
歷史不應忘記,也不應浪費,民間和大學學者均對特區政府將歷史埋在深山中感到可惜。每一片斷壁殘垣,每一個槍眼和炮洞都是我們了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我們促請特區政府盡快支持香港的抗戰歷史研究,推動政府、民間、大學共同合作,保護文物,保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