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水諮處表示,若旱情繼續,香港或首次用盡東江水配額
五月熱浪連破九項紀錄,酷熱無雨天氣下,太陽能發電效能增加,有家居裝設太陽能發電系統十年的住戶表示,五月份太陽能發電量按年升逾兩成,太陽能供電佔整體家居用電量,由平時的40%增至上月的50%。有專家指出,香港有潛力增加太陽能供電比例,由現時佔全港整體發電量的0.04%增至5%,但以往政府推動再生能源發電的步伐太慢,形容早前公布的上網電價,縱使已行前一步,但回本期仍太長,建議政府可資助用戶安裝太陽能板。\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 趙凱瑩
居住於大埔村屋的電子工程師陳榮禮,10年前已在住所屋頂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是使用再生能源的先行者。住所半個天台都安裝了太陽能板,裝機容量約3000瓦特,他昨日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稱,家居太陽能發電系統平均每日生產約四度電,佔全家整體用電量的40%,在剛過去的五月,陽光普照日子較多,他估算太陽能供電產量與往年同期相比,有逾兩成增幅,「用電模式無咩改變,但現在有一半是太陽能供電。」
空間限制多 自給自足難
初步推算,太陽能發電每月最多可為陳家提供約150度電,陳榮禮指,現時的發電量已是上限,因為家中可安置太陽能板的地方已用盡,「香港家居可以安置太陽能板的地方通常很有限,你就算能通過建築物條例,安裝位置的日照、時間等亦有影響,供電量真是不多,在香港很難靠太陽能發電自給自足。」
為推廣可再生能源,近年新的政府建築物已配備太陽能板,政府去年在石壁水塘、船灣淡水湖放置浮動太陽能板,為水塘設施供電,並計劃研究在其他水塘設置大規模浮動太陽能發電場。政府亦已預留10億元為政府建築物、場地、社區設施及基建等設置小規模的可再生能源設施。
政府並於四月推出「上網電價」補貼計劃,鼓勵市民靠太陽能或風力產生的電力,以每度三至五元的電價售予兩電,回報期約八至十年。香港浸會大學亞洲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馬雅燕向大公報記者稱,在推動潔淨能源上,這措施是行前了一大步,但回報期仍然太長,加上政府無津貼用戶購買發電裝置,要市民一口氣花數萬至十萬元安裝太陽能板,並非人人負擔得起,建議政府參考韓國做法,提供二萬至三萬元補貼。
港發電容量遠遜內地韓國
馬雅燕指出,目前香港經太陽能發電生產的電量,僅佔全港總發電容量的0.04%,遠遠落後於內地、韓國等地,但多份學術研究指出,本港的太陽能發電比例,有潛力達至總體電容量的5%,反映香港仍未充分善用太陽能資源。她分析稱,香港受空間限制及經濟效能兩阻力影響,缺乏太陽能發展,加上高樓林立,適合大量安裝太陽能板的地方不多,目前以大埔康樂園、元朗錦綉花園等低密度住宅,以及學校校園最有潛力安裝。